現在北方戰區鄧仲元兵團擁有二十八萬五千人,瀚海防線郭松齡兵團二十萬人,唐努烏梁海防線的吳佩孚兵團十一萬四千人。
除了調集吳佩孚的三個機動步兵軍,總參謀部和國防部還要準備將第三批動員的八十萬人中的六十萬派往北方戰區。
如此一來,華夏在北方戰區的兵力將達到一百三十萬,和俄軍相差不大。
比起俄軍需要從東歐運輸補給,華夏的補給線就要短得多了。
從東北到瀚海的沈翰鐵路(遠東鐵路)和從庫倫到燕京的京庫鐵路早就建立完畢,現在庫倫到庫蘇古爾的鐵路已經修建了大半,都是開戰之后開始修建的。
之前不修建主要是擔心沙俄的反應,因為華夏修建庫倫到庫蘇古爾湖畔的鐵路無疑就是告訴沙俄我要對你動手了,沙俄哪里會眼看著你這么做。
好在外蒙草原大部分都是比較平坦的,有丘陵也不妨礙鐵路的修建,就算有小型的山脈阻擋,力求盡快通車的工程師也會該繞道繞道。
兩條補給線可以說是北方戰區鄧仲元兵團、郭松齡兵團、吳佩孚兵團的生命線。
每天一輛輛火車從華夏的華中、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運輸槍支彈藥和補給輜重千萬庫倫和瀚海畔的瀚海城。
比起瀚海防線可以直接從瀚海城獲得補給,遠在東卡地區的鄧仲元兵團補給方面就比較麻煩了。
火車要先到庫倫,然后轉道額爾登特、木倫,在木倫火車站卸貨之后,負責北方后勤運輸的后勤部隊要用汽車裝車沿著簡易公路運輸到通古斯基。
這也是總參謀部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先擊破斯柳江卡防線,沿著伊爾庫特河西進策應鄧仲元兵團,擊破沙俄的丘陵防線,隨后以機動步兵穿插的戰略。
華夏和沙俄對峙的瀚海防線、斯柳江卡防線對于俄軍來說是占據優勢的,因為斯柳江卡防線后面寬闊,方便大規模展開部隊。
華夏的瀚海防線則因為地形原因,想要大規模展開部隊必須要打破俄軍防線。
而打破俄軍防線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彈藥,東卡地區顯然沒有足夠的運力來提供后勤,只能將突破口放在斯柳江卡防線了。
這也是極為正常的情況,沙俄現在估計都以為復興軍在北方戰區的進攻主力是鄧仲元兵團,畢竟斯柳江卡防線修建的可是永固工事,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比起僅用了混凝土、碎石、樹枝做的工事,斯柳江卡防線的俄軍工事基本上對復興軍105毫米以下的榴彈免疫傷害。
華夏的孫子兵法計篇有言: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雙方的固有觀念就是難以擊破對方的防線,畢竟華夏的瀚海防線僅有4.5公里,沙俄的斯柳江卡防線七公里。
只需要在前線駐防三四個師作為常備兵力,一旦開戰雙方都能快速的調集部隊進入防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