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十六軍想要繞道都館郡,進而沿著九龍江南下進攻,香山城的一個師團依舊可以牽制復興軍。可以說乃木希典的這一個部署毫無挑剔。
雖然布置完命令之后乃木希典依舊在憤懣謾罵朝鮮人,但他只是朝鮮守備司令,他哪怕再昏頭也知曉近幾年內閣正在籌劃日韓合并,將朝鮮納入版圖成為核心領土。
因此哪怕再憤怒,他也得約束麾下的士兵。
日軍在朝鮮半島和后世在華夏完全就是兩類人,這時候的日本還未瘋狂自大,保持著理智和謹慎。
擄掠和屠殺這類的暴行是極少做的,畢竟謀劃的是將殖民地納入版圖成為核心領土,不可能做這些加劇雙方矛盾的事情。
當然,所謂的***這類的事情,日軍沒少做,其次就是大肆搜刮財富填補日本國內的財政短缺。
可敵國就是敵國,即便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后(1896年-1909年)就占據了朝鮮半島整整十三年,由于華夏的崛起,對于朝鮮的抗日武裝是極力支持。
這也讓朝鮮抗日武裝的秘密發展獲得了充實的后盾,而華夏一直以來天朝上國的形象不論在平民百姓還是在官商士紳之中都極有市場。
尤其是在華夏向南洋擴張之后,朝鮮北部已經有很多人興起了一個想法:“內附華夏。”
這個想法自然是華夏情報組織和宣傳組織的手筆,而這個想法在朝鮮北部很有市場。
朝鮮已經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國王都被關在日本東京,活躍在抗日一線的朝鮮抗日武裝更是英雄一般的形象,經由他們的宣傳,無疑是極高的。
這個說法最開始是幾支朝鮮抗日武裝提出的,在十來年和日本的圍剿與反圍剿中,他們幾經發展又幾經挫敗,到現在加起來不過三萬左右的兵力(復興軍算法,按照朝鮮自己人的算法是十六七萬)。
一次次失敗之后,他們也知道朝鮮和日本的實力差距,而華夏派出的教官也不少次開玩笑般的說:“朝鮮小國,即便以后在華夏的幫助下成為主權國家,但日本覬覦朝鮮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在華夏能空出功夫幫助他們,以后日本再動心思,而華夏又遇到甲午那般的大敗,誰又能幫助他們呢?要是你們學著古時候那樣,舉國內附成為華夏子民,日本人哪敢再這般欺凌你們?而且我們乃同文同種,一起生活也不會有什么隔閡。”
這也確實是大實話,朝鮮在唐代之后不斷的被日本侵略,大戰小戰數十場。而華夏語言更是一直是朝鮮的官方用語,對朝鮮的影響尤其以明朝為最。
朝鮮舉國以父國待之(《朝鮮宣祖實錄》記載:“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華夏是父親,我朝鮮作為兒子,自己在外面單打獨斗挨了欺負,父親危難的時候沒法幫忙也能理解,現在又被欺負,比起繼續自立門戶挨欺負,和父親過日子有什么不好的?
尤其是華夏的崛起也讓朝鮮北部的人民并不抵觸這一情況,畢竟成為華夏人,就不能隨便被洋人和日本欺負了(朝鮮被日本占領之后英法美等國的商人教眾進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