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會對岸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兩座浮橋完全是單向前進,想要渡河就會耽擱主力輸送兵力。只能找幾個日軍沒法攻擊到的反斜面休整。
“日軍的機槍放置角度刁鉆,迫擊炮很難移動到射擊范圍。還有就是日軍好像也組織了一些槍法好的人,突擊的時候讓弟兄們小心點。”
說完七團長對那人敬禮之后帶著人離開。
“七團參謀長說營長陣亡兩個,連長陣亡大半,一個團只剩三百人不到,算上輕傷的也就只剩四百來個。”
負責完成手續的參謀長走過來,坐下之后才說剛才收到的消息。
“沒辦法,之前兩千多的縣武裝部游擊隊在這里就修建有防御陣地,加上日軍這兩天修建的,想要進攻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讓一營派出一個連,偵察一下敵人火力,先讓炮兵轟他釀的。”
不只是他這樣命令,三師其他團也做出差不多的選擇。
按照雙方交戰的經驗,復興軍主力一旦發起進攻,日軍的炮火就會將這里覆蓋。
不過在幾分鐘前,日軍的兩個火炮陣地被重炮端調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兩個日軍師團長大驚失色,他們想不明白為什么炮兵還沒有開火就暴露了。
尤其是如此精準的打擊,顯然是已經知道了他們的炮兵位置。
精銳特種作戰的概念還沒有興起,復興軍哪怕訓練已久,這也是第一次實施,所以日軍根本想不到早在他們抵達的時候黃鉞就從各團抽調兩個排的精銳部隊摸到了他們的陣地后方。
失去了大部分火炮之后,日軍也不敢輕易動用手上的最后一個炮兵陣地了。
殘酷的山地攻防戰也讓他們日軍清楚的覺察到這和之前宣傳的不一樣。
在日軍內部,對華夏軍隊的評價就是個人戰斗力不如他們,只要拉近距離發揮武士道精神,很容易就能將其擊潰。
尤其是在進攻的時候,一旦傷亡過大就會撤退。
口口相傳的華夏軍隊的進攻方式在這一次解救庫南的進攻行動中被打破。
因為他們發現復興軍和他們一樣悍不畏死。
自從甲午戰勝滿清,從其手中獲得大量的戰爭賠償之后,日本不止發展海軍,對陸軍的建設也投入不少的資金。
除了軍械、裝備的更換,對思想建設也是投入不少。
尤其是二戰時期的武士道精神,在一戰之前就開始建設。
日軍士兵一旦做了逃兵怯戰,即便沒有被憲兵和督戰隊殺掉,回到家鄉面對家鄉的輿論,也很容易讓其崩潰。
所以日軍士兵在戰場上,表現積極且不怕犧牲,除了所謂的為天皇和大日本盡忠,懼怕被社會拋棄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可華夏軍隊也不差,雖然沒有類似武士道一樣的精神,但豐厚的撫恤以及對烈士軍屬的優待也讓士兵們沒有后顧之憂。
做逃兵或者怯戰,同樣會遭受眼里的懲罰。對比起來,雙方的戰斗意志差距不大,甚至華夏軍隊因為撫恤比日軍豐厚,更加堅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