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吳祿禎能這樣大手大腳的打這一仗,全靠著海運和鐵路運輸,現在到東卡的簡易鐵路也快要完工,西北也大致收復,是時候和沙俄決戰了。”
所有參謀都立正聽著韋珣的話,因為接下來是涉及六十萬部隊和一百萬敵人的大型會戰。
“沙俄在丘陵防線和庫爾特克河損失大概有十六萬,在斯柳江卡防線和后面的庫爾圖克,死于轟炸的也不會少于十萬人。”
“現在俄軍在北方戰區和我們對峙的兵力不會超過一百萬。”
“六十萬對一百萬,顯然是不夠的。但前線最為需要的是彈藥,運力有限,我們無法從國內調集兵力對北方戰區增兵。”
“如何以六十萬擊潰一百萬敵人,這是對我們總參謀部的極大考驗。”
“總參謀部的計劃朕看了,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朕認為沒有必要,都是說增兵增加飛艇,動輒就要準備兩三個月。”
“就算增兵了又能怎么樣?就兩條鐵路供應的補給,能維持嗎?”
“就采用第三個方案,果斷出擊,趁著現在占據飛艇優勢,沙俄還沒有防空武器的時候,大規模進攻。”
“這樣傷亡雖然會很大,但我們付出的代價是為了華夏的未來,為了民族的未來。”
“士兵傷亡了,國家會撫恤,親屬會優待。”
“是!”
眾人都齊齊的敬禮領了命令。
吳祿禎有魄力將麾下的大量火炮集結起來然后快速擊潰朝鮮方面的日軍,這有點出乎韋珣的意料。
當然,出乎意料的是日軍的抵抗意志。畢竟韋珣一直以來認為日軍士兵的戰斗韌性即便不能和二戰時期媲美,但最少也不會那么差吧。
這也是他對于朝鮮戰事并不催促的原因,但這一次西北、北方、東北三面開花,三面都取得了極大的進展,讓韋珣看到了結束戰爭的機會。
大規模人海戰術即便擁有火炮、飛艇空襲的優勢,傷亡也會極大。
但韋珣知道依靠協約國的體量的科研實力,最遲一個月就能研制出性能不錯的防空武器。
加上生產、運輸,伊爾庫茨克的沙俄軍隊在一個半月就可以獲得大量的防空武器。
飛艇可不是飛機,脆弱的防御很容易就會損失慘重。
到時候沒有了飛艇的制空權,想要獲得戰爭的勝利代價只會代價。
都是要付出代價,還不如果斷犧牲,頂著傷亡在庫爾圖克進行一次大規模會戰,借助空襲的優勢盡快打開局面。
沙俄軍隊不論是訓練還是士兵的戰斗意志,比起日本克差多了。
連日軍都頂不住大規模的高強度炮擊,面對復興軍正面強攻和空中轟炸攔截支援的兵力,俄軍又能頂多久呢?
華夏的軍備實力在世界上可以說是最為頂尖的,即便是英法都有所不如。
而沙俄的軍隊即便有著英法的支援,在武器性能上完全就是一個代差,補給方面比華夏也是差了不少。
韋珣對郭松齡、鄧仲元、吳佩孚有信心,憑借種種優勢,相信這一次庫爾圖克會戰的勝利終將屬于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