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和沙俄在庫爾圖克會戰,我們的勝算很大,只要能在短時間內突破俄軍防線,那么會戰的勝利就屬于我們了。”
“唯一擔心的是遲遲不能突破,將士們就白白犧牲了。”
吳佩孚笑了笑,沒有接鄧仲元的話。他可是知道在他前一期的郭松齡外號郭鬼子,自稱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后代,一門心思想著建立不世功勛。
現在雖然郭松齡大方的將突破沙俄防線的任務交給兩人,后面會不會以總指揮的身份將二人的兵團任務改成牽制、阻擊。
按照功勛的分級,同等兵力情況下擊破敵人防線戰功為最優,遭遇戰為次,阻擊戰再次,殲滅戰最次。
而即便同樣的戰況,也有幾個閾值作為評價的戰功的標準,比如敵人是日本,軍功的分量就要比沙俄的高,如果傷亡較大,等同于遭遇戰,林林總總極為苛嚴。
“庫爾圖克到斯柳江卡沒法一下子將近百萬人投入戰場,加上我們有飛艇轟炸,俄軍布防最多也就四五十萬,加上還要防備我軍從貝斯特拉亞北面進攻,后續的預備兵力也就一半的樣子。”
“陛下一直沒有交給我什么艱難的任務,這次正是汽車機動部隊建功立業的時候。”
鄧仲元聞言也好奇的問道:“汽車機動兵在于機動,一旦突破防線,就看吳司令的了。”
“都是為國效力,不說這個了。”
兩人回到貝斯特拉亞之后迅速布置兵力,尤其是鄧仲元兵團,不斷補給的彈藥和補充兵員的陸續抵達,需要操持的事務更多。
華夏急于以一場大規模會戰奠定戰局的勝利,沙俄也感受到了如此緊張的戰爭氛圍。
在貝加爾戰區維持一百六十萬(實際一百三十萬)大軍整整一年,算上唐努烏梁海、中亞的部隊,將近一百八十萬。
這一百八十萬軍隊可以說是沙俄國防最為核心的力量,近七成的預備役青壯用于對華夏的戰事,先不說如此多的青壯對于國內生產的影響,光是每個月的軍餉、組建部隊的軍械、日常的彈藥消耗和食物消耗,隨便哪個都是一個極為恐怖的數字。
要不是有著英法撐腰,沙俄是絕對不敢主動挑起這場戰爭的。
在莫斯科的沙皇整天都在提心吊膽,生怕他的表兄弟威廉二世腦袋一熱,伙同奧匈向沙俄進攻。
因為此時在沙俄的波蘭殖民地和特蘭西瓦尼亞周邊,沙俄僅有不到五十萬的部隊防御。
沙皇對奧匈的戰斗力不怎么擔心,但德國的戰斗力有著擊敗法國的戰績,這些年發展下來,戰斗力絕對不會比華夏差。
這樣的情況下沙皇能睡好覺才奇怪了。
而華夏目前不斷的增派兵力,大規模運送補給,尤其是在朝鮮戰車大局已定的時候,北方戰區可以獲得更多的戰爭物資,怎么看都將是為一場大型會戰做準備。
從莫斯科到伊爾庫茨克,一列列火車載著彈藥冒著濃煙前行。
四月20日,一場舉世矚目的會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