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之所以會有那個不斷無恥篡改歷史虛構編造歷史的寒國,也是因為在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之后他們幾十年的宣傳才形成的。
朝鮮半島的人民雖然沒有華夏的人民那樣成為多面手,但他們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一樣勤勞刻苦,勤儉持家;也不會像歐美國家那樣動不動因為什么事情鬧游行。
在絕對將朝鮮半島納入華夏之后,韋珣就要求華夏的歷史學會收集和整理朝鮮與華夏的關系。
從最初的箕子朝鮮到之后漢唐明清等朝代的關系,詳細解釋了朝鮮從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是箕子封國,之后不論是戰國末期的衛滿朝鮮還是漢之遼東四郡,以及后來明朝雙方的親密關系。
可以說引經據典,有理有據的向世人展示朝鮮是華夏同源同種的文化圈內的一份子。
這一本《詳解華夏與朝鮮》的書籍在華夏建省之后銷量極好。原本不少隨大流或者眷念故土的朝鮮族民眾也開始接受這個說法。
畢竟人往高處走,比起所謂的朝鮮國,接受和華夏帝國是一家人,這個更有面子。
而華夏的教育部計劃在1911年開始在兩省的郡/市、縣、鎮三級行政單位施行義務教育計劃。
和國內不同的是,義務教育中在國內只是次要課程的歷史在朝鮮成為了主要課程。
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軍事體育六門科目成為了最為重要的科目。
歷史成為重要課程的原因,這也是鞏固政治穩定的重要手段。
通過歷史課程,讓朝鮮的新一代年輕人接受自己成為華夏人,以此溫和的手段杜絕后患,省的出現愛爾蘭和英格蘭那樣的情況。
軍事、工業、歷史、根除舊有統治階層、一視同仁對待朝鮮族人民,這五招是華夏永久將朝鮮半島納入領土的極佳辦法。
在文化上,漢字依舊是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在關系上,作為一直是天朝上國,一直是父母之國的華夏,朝鮮族人民可沒有半點惡感。
而最重要的法理上,兩省已經是朝鮮國王割讓給華夏的合法領土;華夏更是扮演了一個救世主一般的角色,將其從日本統治的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
如果這樣都不能徹底穩定朝鮮半島,那么復興黨的那群干部真的是吃干飯的了。
華夏五千多年的政治智慧不是開玩笑的,若論文化的包容性,若論同化其他民族的力度,全世界沒有哪個文明哪個國家有華夏這樣的力量。
當然,一直被打的那個硬渡除外。((^_^))
不過這個過程必然是漫長的,沒有二三十年的水磨功夫,朝鮮國的痕跡依舊會存在。
韋珣可不會搞什么優待政策,能一視同仁就好多了。
要知道在南洋六省,在西北,在外東北,華夏一直的政策都是原本的人盡可能的“妥善處理”。
雖然處理的方式不同,但最終的目的就是讓華夏各民族成為當地的主人衛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