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人搗鬼,民眾被煽動了情緒之后,安撫難度成倍增加。
如果脫離原有的程序,加開刑法修正會議,以此事作為案例,同意民眾的請求,那么華夏自建國之后被民意裹挾的首例就會出現。
一個國家,尤其是華夏這樣人口眾多的國家,每年都會發生不少事情,到時候出現啥事都要被民意裹挾,只要鬧的人夠多,鬧得夠大,最后逼迫政F改變華夏的法律法規或者施政方針,國家發展戰略,那成什么樣了?
這也是夏壽華最為擔心的事情,他面對這樣的事情沒有處理的經驗,所以才急匆匆的來找韋珣商議怎么解決。
“現在民眾情緒被煽動,安撫難度大。同意他們的請求,日后難免不會被他國勢力從中左右國家的政局和發展方針。”
韋珣聽完之后也看出了這件事情的影響,面色嚴肅的繼續說道:“不同意民眾的要求,肯定不會如此輕易的散去,等到事情鬧得全國皆知,可能會更難處理。”
夏壽華嘆氣,慚愧說道:“老臣和內閣商議一天,也沒有什么好的辦法,只能來和陛下請教一下如何處理。”
“夏卿不用自責。”韋珣抬手打斷了夏壽華的話,夏壽華之所以那么做,顯然是不想因為這件事給自己的政治聲譽帶來影響。
因為從加入韋珣的勢力到華夏建國再到如今國力日盛,整個華夏都將這批開國功臣比作陳平張良劉伯溫這樣的人。
找到韋珣,除了征詢作為國家最高領袖—皇帝韋珣的意見,還有就是他實在不敢妄下決定。
否則一個不好,開了先河,以后如此事件絕對不會少。
讓韋珣拿大的主意,最后哪怕是出了問題,他也不會成為最后背鍋的人。
也就是遇到韋珣這樣經過后世教育三觀正直的人他才敢這樣做,或者歷朝歷代的皇帝,這樣的事情肯定是你首相去辦啊,辦好了就是有功,辦砸了就是丟官罷職或者身死譽(官場和以后的聲譽)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韋珣一直以來雖然軍事天賦極好,不斷的開創新的戰法,讓華夏的軍威鼎盛,于民政、商貿、民事、交通運輸、工業、農業等等各類事情雖然不是精通,但總能憑借自己遠超時代的經驗和見過的案例來一陣見血的給出建議。
這讓華夏中層高層的人都以往韋珣是先天而知之的人,甚至不少為了恭維韋珣以此邀寵、以此獲得青云直上的人還出書說韋珣是天授之智,是命中注定的天子。
加上兩三千年的帝王天之子的神秘渲染,此類書籍,在民間受眾極大。雖然韋珣沒有給那些寫書的人好臉色,但為了維護皇室,也因為法度并沒有對這種演藝形式的書籍做出明確的處罰規定,此類書籍沒有禁止。
這也讓韋珣后悔當初為什么沒有仿造之前的歷代皇帝搞什么避諱。
原因就在于韋珣總覺得以往的皇帝總要讓民間避諱什么字,避諱天子皇室之類的。
總覺得新時代了,因為演義書籍就治罪什么的太不進步。
夏壽華找韋珣來稟報這件事情,也是希望韋珣能給出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