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足夠的人才促進工業的發展,那么只有充分發揮華夏自身的優勢才能讓國家強盛起來。
代工,這是后世給予的標準得不能再標準,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方案。
沒技術就做簡單的零部件,沒經驗沒技術就慢慢積累。
等到代工體系成熟,華夏的人才也逐漸充裕,到時候國家只要推動鼓勵措施,那么科技迸發的時候也就不遠了。
而研發之后,生產對于有著足夠的代工基礎的華夏還是大的問題嗎?
如今的華夏可以自產九成九的工業設備,可以生產全世界所有的工業產品。
雖然類似化工方面還是較大的短板,但華夏已經出臺了利好政策,只需要幾年就能在生產層面追趕上。
就連最為重要的生產技術和生產資料,華夏也可以通過利益交換從德奧意三國獲得。
讓韋珣最擔心的事情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的時間。如果戰事遷延四五年,到時候代工行業肯定會有所影響。
不過他心中對于華夏的發展早已經有大致的脈絡,挑在1911年搞代工行業,為的就是避開一戰。
初期只是準備,建立一定的口碑,在規模并不大的時候,僅是國內的需求就能將小規模代工的訂單滿足。
等到一戰之后,華夏大概會成為戰勝國,戰勝國要求你們在華夏下訂單公平低價的買東西不難吧?
一戰結束,韋珣就打算和德奧意三國和平分手,再從暗中煽風點火,明面上再大搞不結盟政策。
韋珣就不信英法會甘于失敗,同盟國在戰敗之后都想著復仇,何況是英法呢?
主導一次二戰,從二戰中的被侵略者成為幕后的黑手,再通過戰爭貿易獲得充足的資金。
到時候要錢有錢,要人才有人才,要環境有環境,要資源有資源,還不能像白頭鷹那樣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強國就太丟人了。
至于代工帶來的環境污染,只要把控好,挑選好地址,這些可以減少危害的。
不過代工模式有一點是韋珣比較擔心的,像是英法,掌握著東南亞和印度,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區。
東南亞半島韋珣可以通過戰爭去解決,但印度他就沒太好的辦法了。充足的人口和不錯的資源,如果不是其國內的宗教和種族以及獨特的制度,完全有可能成為第二個華夏。
不放印度出來,被英國人帶著肯定會學華夏搞代工,放印度出來又是給自己弄新對手。
不過歷史已經證明,印度人做產品真的是沒辦法說,競爭力先不說,質量就有點讓人不甘信任。畢竟一年不摔幾架飛機都感覺缺點氣氛的國家,直到韋珣穿越的時候都還沒有多少數的上眼的工業。
比起自己被天天跳著纏著想打架,英國人領導的印度會成啥鬼樣他可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