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戰區,沙俄殘余的三十多萬部隊節節敗退,到現在估計只有二十萬人左右。
而隨著不斷的增兵,從華后方以及東北戰區抽調大量的現役部隊,現在北方戰區總兵力已經多達一百萬人。
這一百萬人,不僅將安加拉河東岸的俄軍不斷的擊潰,更是在亞爾斯克阻擋了俄軍的進攻。
此時的俄軍已經完全退出了伊爾庫茨克東岸,在四個月的潰敗中不斷組織兵力,終于在布拉茨克站穩腳跟。
百萬大軍的補給消耗,已經是北方補給線承受的極限,尤其是進入十一月之后,整個北方戰區溫度驟降,補給困難且無法長時間在雪地中作戰。
在追擊殘敵的前兩個月,復興軍突飛猛進,借助騎兵的幫助不斷的壓縮俄軍活動范圍。
原本計劃尋找一個有利地形對敵人實施包圍,但俄軍在預感到這一情況之后很快就向北突圍。
沒有充足補給的復興軍和突圍的俄軍血戰一場,最后俄軍丟下了兩萬多具尸體成功脫離包圍圈。
在跳出包圍圈之后,俄軍迅速移動到人口稠密的布拉茨克,打算從這里獲得過冬的衣物。
三十多萬人從伊爾庫茨克先是向東撤退,轉而向北,之后向西,繞了個大大的彎。一路上所過之處,只要是能過冬的物資、糧食以及皮毛厚實的動物都是他們搜集的目標。
但華夏已經徹底控制了鐵路補給線,沒有重工業的遠東根本沒法為他們提供彈藥的補給。
在確定俄軍依舊在搜集過冬的物資之后,郭松齡和鄧仲元判斷俄軍依舊還有作戰意志,將原本全殲的計劃改為不斷的騷擾和驅趕,施加壓力使其疲憊。
不過這些戰斗的規模都不算大,都是雙方小股部隊交戰。
北方戰區的戰爭烈度減少,一車車向北運送彈藥的火車換成了運送罐頭和冬裝。
在八月底韋珣就意識到一時沒有辦法解決沙俄的殘余部隊,與其讓士兵不斷的追擊,還不如好好的修養一個冬天。
俄軍選擇在布拉茨克站穩腳跟,也并沒有出乎他的意料。
因為遠東的冬天真的是太冷了。溫寒帶的東北都能在冬天零下十幾度二十幾度,更何況是寒帶的北方呢?
冬天是華夏不能快速占領遠東重要城市的最大阻礙。
比起擔心三十萬沒有彈藥補給的俄軍,韋珣更擔心沙俄在冬季發起他們的傳統軍事戰術——冬季攻勢。
現在的亞爾斯克已經聚集了超過五十萬的俄軍,負責防備的吳佩孚部也有二十三萬人。
但這已經是北方戰區能分出去的全部兵力,再多的話不僅補給跟不上,對伊爾庫茨克這個遠東最為人口稠密的地區的清理工作和圍殲俄軍殘部的行動都會收到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