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案就是蘇聯,蘇聯的崛起不是利益性質的對抗,而是一種嚴重威脅全世界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君主立憲制度的階級斗爭。
屁股決定腦袋,雖然韋珣學過馬列主義,學過毛鄧。
但蘇聯不是華夏,蘇聯紅黨不是華夏紅黨。
雙方僅僅是一樣師從兩個老師,然后各過各的日子而已。
而華夏在吸納馬列主義的時候,經歷不斷的挫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展了華夏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以韋珣對蘇聯并無太多了好感,就連后世不少人說蘇聯在抗戰和之后不斷的幫助華夏,是老大哥,韋珣都是嗤之以鼻。
抗戰幫助華夏那是因為蘇聯面對西方世界的圍堵和封鎖,為了擴張自己的力量和影響力,扶持小弟幫忙分擔壓力而已。
至于援建工業和蘑菇彈項目,那是華夏用士兵的一條條人命將蘇聯的第一大敵在朝鮮戰場將其打得滿地找牙獲得的匯報,那是用烈士的血換來的。
不是韋珣不知道恩義,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至上,恩義其次。
恩義只是雙方關系錦上添花的東西,利益可以讓死敵走向合作,就像后世的日韓一樣合作對抗華夏。利益也可以讓恩人變成仇敵,就像東南亞的猴子國吃著華夏的米用著華夏的槍彈,對華夏發起攻擊。
打到葉尼塞河,一次性從沙俄手里獲得大量人煙稀少的領土,將邊境線推到新西伯利亞。
一旦擊潰沙俄,韋珣就會和德皇放出列同志,逼迫沙俄同意華夏、奧匈和德國三國的利益訴求。
而陷入內亂的沙俄政權會土崩瓦解,然后是蘇聯的崛起。
被華夏、奧匈和德國三國瓜分大量領土之后的沙俄肯定不會像后世那樣強大。
但蘇聯和整個世界的體制都是階級性不可逆的斗爭,蘇聯的出現只是華夏捧出來吸引歐美國家火力的目標
蘇聯只要能撐個十年八年,華夏就能獲得幾年的安生日子好好的建設和發展。
瓦解德國這個目標難度很大,歷史上威廉二世政權的崩潰完全是因為協約國的封鎖讓整個國家吃不飽飯,沒有煙酒糖這類生活必需品。
在戰爭占據優勢的時候,在物資充沛的情況下,德國不可能瓦解。
韋珣的初步打算是戰勝協約國之后就找借口脫離陣營,然后以華夏一國的身份和協約國達成和平協議。
這樣華夏就不背負媾和的負面外交聲譽。
而華夏的提前退場,會讓英法兩國在談判的時候底氣更足,以此保留更多的利益。
韋珣不覺得英法在失敗之后就會像西班牙一樣甘心,即便不能做到如元首帶領的德意志第三帝國那樣挑戰,但讓西方世界彼此不能抱成一團。
至于在這之后再謀劃以此世界大戰,韋珣覺得這個任務更難。
但這些事情即便再難,韋珣也要去做,華夏也要去做。
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未來,華夏在未來嚴峻的外交局勢以及發展,都是這些事情必須去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