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影響之后的華夏國策,郭松齡在十月中旬就減少了對布拉茨克區域的俄軍殘部的圍剿。
缺乏補給的俄軍殘部不僅在和亞爾斯克的反攻部隊失去了聯系,在沒有補給的布拉斯克想要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幾乎不可能。尤其是冬季已經來臨,要不是他們從當地平民手中強行獲取了大量的毛皮和冬衣,這些只穿著秋裝甚至夏裝的士兵會被寒冷凍死凍傷。
在簡單的休整半個月之后,北方戰區以只有十三萬人的鄧仲元軍團繼續對布拉茨克保持優勢,郭松齡則率領二十三萬人的主力部隊從圖倫前往亞爾斯克,余下的部隊維持伊爾庫茨克的周邊的治安。
因為部隊規模極大,只能靠鐵路運輸,現在抵達亞爾斯克的不到一個軍。
華夏伊爾庫茨克方面的郭松林兵團的動態終究還是被不斷騷擾的哥薩克發現,華夏專門用來處理道路積雪和鐵軌冰層的清雪車,往返著在鐵路運輸的空隙中努力為鐵路的順利運作努力。
而襲擾中,沙俄的哥薩克騎兵興沖沖的沖到被阻攔道路無法前進的列車附近,以為車上都是物資沒有多少人員,自然是想要能拿則拿,不能拿就炸毀燒毀。
但一個個車廂都沖出一個個士兵,哥薩克這樣只裝備的騎兵步槍和手雷的騎兵哪里是對手,幾下子就被擊潰。
幾次襲擾之后,哥薩克也明白這是華夏開始大量增兵亞爾斯克了。
在消息傳到亞爾斯克的俄軍反攻指揮部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二十五日。
趁著郭松齡兵團的大批部隊沒有抵達,盡快擊敗吳佩孚兵團幾乎是沙俄指揮官想到的第一個方案。
被動防御在結冰后的葉尼塞河西岸,沿河布置防御根本就是一個笑話,不會比在平原進行塹壕戰好多少。
而且很快就要進入十二月,到時候冬季的寒冷會進一步加劇,亞爾斯克的溫度最少也會是零下十攝氏度。
打響第二次反攻戰斗的沙俄軍隊分三路大軍越過葉尼塞河,不斷的沖擊著華夏的陣地。
利用結冰的河面進行多點突破,憑借優勢的人數進行人海戰術,在進入十二月中旬的時候占領亞爾斯克東岸城區,這是他們的目的。
只要占領亞爾斯克,城市的房屋可以安置大量的士兵營房,便于他們躲避寒冬。而在沙俄的國內,則可以借此宣傳為沙俄反攻且取得巨大突破的好消息,讓沙俄全國上下過上一個勉強愉悅的圣誕節。
吳佩孚在收到郭松齡帶著十個師的兵力趕來增援,當即就知道俄軍很有可能會在提前發起進攻,趕在郭松齡兵團大部隊抵達之前擊敗自己。
所以他很快就改變了原有的沿河布防計劃,改為依托亞爾斯克東岸城區和東面六公里處的庫拉科沃一帶布置第二陣線。
他知道俄軍這一次的反攻和上一次可以放出缺口的戰斗不一樣,兵力出于弱勢的他根本沒法完全防御住沙俄軍隊的進攻。
通過不斷的撤退部隊提前構筑工事,他總算在庫拉科沃構筑了第二道防線。
為了穩住軍心,他親率一個軍的兵力在東岸城區準備打一場城市攻防戰,委派兵團副司令祝士衍作為庫拉科沃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