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不如白天騷擾,晚上進攻,繼續蠶食俄軍陣地,然后優先打通一道缺口支援吳指揮。”
郭松齡閉上眼,手指不住的在大腿上扣著,顯然是在權衡得失。
“加強土工掘進的人手,多挖交通壕,把這塊骨頭啃下來。”
郭松齡睜開眼,說完這句話之后就起身拿著旁邊的大衣走進旁邊的臥室。
聽到這個命令,陳干長出一口氣。作為第五軍副軍長,郭松齡的老搭檔,知道郭松齡想要的是建功立業光耀門庭,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結果,而這一過程中得罪人的卻往往被忽略。
就像范石生部,投入戰斗一年多也沒有取得什么亮眼的成績,所以郭松齡就忽略了范石生是滇籍將領的事實,覺得二十九軍投入戰斗的作用不如調到北面牽制。
在華夏軍隊中,作為副職的長官基本上都是極為理智的人,他們雖然會對搭檔的計劃提出各種建議,組織各種不必要的麻煩。
從庫爾斯克會戰開始,陳干就不偏不倚的將三個兵團各軍的作戰任務和可能獲得的功勞分潤下去,至于能不能拿到手,就要看自己的本事了。
在職位上陳干只是第五軍副軍長,但實際的職權卻是北方戰區的參謀長。
在陳干的建議下,改變進攻時間的華夏軍隊繼續日夜不停的進攻。
俄軍每隔三四百米一道的塹壕將亞爾斯克以東的平坦地帶挖掘成蜘蛛網一般,華夏的進攻勢頭在第七天三個軍投入戰斗之后更加猛烈。
祝士衍和鐘松文兩個汽車機動軍作為白天騷擾作戰的主力,夜晚則由其他部隊輪番發起進攻。
疲憊、寒冷讓俄軍的戰斗力快速的下降,俄軍的抵抗意志隨著炮兵的不斷損失而下滑。
在十二月23日,馬占山部終于突破了俄軍最后一道防線,疲憊的俄軍在遭受巨大的傷亡之后,開始大量的從東岸城區的外圍撤離。
因為他們視為最精銳的近衛第一師整整一萬五千多人在不斷的戰斗中折損一半,大量的傷亡和疲憊讓他們戰斗力斷崖式的下滑。
而一般的俄軍師在面對華夏的炮火覆蓋之后,一個夜晚的進攻就會損失四分之一。
雖然不斷的戰斗讓俄軍快速的蛻變成為戰場上的老油條,但冬季的寒冷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俄軍撐不住的情況隨著近衛第一師因為傷亡問題撤退之后更加明顯。
十二月26號,俄軍在大雪中全面撤退到葉尼塞河西岸之后,亞爾斯克的決戰終于告一段落。更冷的冬天到來,潑水成冰的情況下缺乏御寒物資的俄軍士兵大量凍傷。
大多數俄軍的尸體都是耳朵、手腳起了凍瘡結痂,甚至不少人的凍瘡已經灌膿。
鵝毛大雪讓華夏的鐵路補給線即便有著清雪車的清理也依舊無法運作,只需要三四個小時被清理的鐵軌就會被覆蓋,讓通車時斷時續。
雙方因為補給問題,不論紙面上下一步作戰計劃如何,都無力對敵人發起進攻。
持續一個月的亞爾斯克決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的結束,俄軍付出了將九萬三千多具的尸體,華夏這邊也損失了五萬多人。
雙方可以說互有傷亡,而傷亡都是在進攻的時候遭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