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羅馬尼亞可不知道沙俄會在接下來的對抗中成為第一個陣亡的選手,而面對沙俄這樣的列強國家,羅馬尼亞的這個區域小霸王的身板扛不住,自然不愿意成為德奧對抗沙俄的排頭兵。
在芬蘭加入同盟陣營之后,為了避免聲勢受到影響,導致丹麥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陣營,極有可能秘密許諾了特蘭西瓦尼亞這個擁有大量羅馬尼亞人居住的地區給他們。
羅馬尼亞可能加入協約國陣營之后的第二天,英法俄三國聯合保證羅馬尼亞的主權,雖然羅馬尼亞沒有加入,但已經和加入差不多。
歐洲未亂巴爾干先亂,歐洲和平巴爾干未寧,這就是巴爾干的真實寫照。
因為奧匈和塞爾維亞依舊在交戰中,即便貝爾格萊德已經被奧匈的精銳占領,塞爾維亞依舊在抵抗打著游擊。
為了避免短期內和同盟國走向戰爭,協約國沒有明面上邀請塞爾維亞加入,但僅是不斷從希臘進入塞爾維亞就知道協約國的意思了。
希臘在羅馬尼亞被英法保障主權之后的第六天也就是元旦,正式宣布和羅馬尼亞結成軍事同盟。
夾在羅馬尼亞和希臘中間的保加利亞就極為難受了,南北都是實力不俗的協約國,但保加利亞又是通往奧斯曼土耳其的重要地區,極難繞開。
保加利亞又是號稱巴爾干普魯士的小強國,戰斗力在不斷和奧斯曼的戰爭中得到淬煉。
在三個鄰國都傾向于協約國之后,擁有雄心壯志的保加利亞陷入艱難的抉擇。
緊張的局勢讓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向全世界發布中立聲明,表示如果有任何國家從低地通過,那么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捍衛主權。
而處于德國北部的丹麥、瑞典、挪威也開始猶疑不定。
在這一系列的對抗中,同盟國除了開始爭取了芬蘭之外,巴爾干都沒有獲得盟友,保加利亞也在猶豫。
為了避免局勢進一步惡化,德奧在德屬波蘭和奧屬波蘭頻頻動作,軍隊的規模不斷的增多,陷入是想要借著沙俄在和華夏開戰用強大的軍隊讓羅馬尼亞轉投陣營。
至于英法俄保障主權,那不過是一紙保障。
沙俄大軍正在和華夏戰斗,損失近百萬人,俄屬波蘭兵力空虛,一旦開戰同盟國勝算更大。
丹麥、挪威、瑞典三國置身事外,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也沒有能幸免,德奧開始向挪威瑞典丹麥下達工業資源的訂單。
作為弱國,他們不得不同意這個商業協議,而英法也知道不能再逼迫德奧意三國,免得狗急跳墻在他們沒有做好戰爭準備的時候開戰。所以挪威、瑞典、丹麥都接受了德國的資源訂單。
但同盟國的頻頻動作讓英法意識到沙俄這頭巨熊的存在的意義,與其讓他繼續在遠東和華夏在泥潭中爭個你死我活,讓沙俄盡快結束戰爭休養生息,保持對德奧的壓制更符合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