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離開了寶象國,再一路向西,說不盡沿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轉眼卻又值三春景候,只見那柳樹發青芽,灌木長新枝,遍地的花紅苗綠,草長鶯飛,好一副春天的景色。
師徒們正行賞間,忽又見一山擋路,看這山雖然秀麗,但也險惡,唐僧隨口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妖魔鬼怪阻擋。”悟空卻在一旁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有云: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只要你心中安穩,哪里怕什么妖魔鬼怪!”
唐僧不由得掃了猴子一眼,原來這猴子在寶象國,原本想要趁著唐僧被幻化成老虎,在唐僧面前顯露一下本事,叫唐僧求著自己把他變回來,以后兩人之間的關系,不能說自己比唐僧還高,但是最起碼不能像以前那樣要來喝去,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說趕就趕吧,可誰知道唐僧在籠子里過的歡天喜地,理都不理孫悟空,都說橫的怕擰的,差不多就是眼前這個情況,最后悟空還是不得不把唐僧變回來,這下好了,悟空威風沒有耍成,看上去反倒是變成了不請自來,倒貼著也要救唐僧了,鬧得孫悟空心里老大的不愿意,這一路上,話都沒有和唐僧說幾句,只要說話,也都是抬杠拌嘴。
唐僧心中也有些和悟空置氣,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便與悟空斗嘴道:“你這猴子,心里不裝著事情,當然沒有牽掛,可是為師我受觀音親自點化,肩負著西天取經的重任,自然心中有著牽掛,若無牽掛,咱們找一處地方念禪打坐,豈不是最好。”唐僧這話,別說孫悟空不信,就連八戒沙僧都聽不過去了,所謂公道自在人心,唐僧平日里什么樣,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從來都是有飯就吃,困了就睡,哪里委屈過自己一點,反倒是孫悟空,平時要開山撥草,化齋覓食,降妖捉怪,算計著怎么救唐僧,可要比唐僧累的多了,不過八戒和沙僧可不會說出來,一個個把頭扭過去,憋住不讓自己笑出來。
比起打架,一百個唐僧也打不過孫悟空,可是論起講道理,一萬個猴子也說不過唐僧一個,孫悟空憋了一個臉紅脖子粗,沒有了下詞,干脆一跳跳到了前面去,只在唐僧視線的盡頭,不跟唐僧說話了。
再走了一會兒,師徒四人便來到了大山腳下,長老勒馬觀山,卻見這山水青青翠翠,頗有靈氣,再走了幾步,便看見那只見那綠莎坡上,佇立著一個樵夫,頭戴一頂老藍氈笠,身穿一領毛皂衲衣,老藍氈笠,看不清面貌,正拿著柴刀砍柴,忽看見長老自東來,便停柯住斧,趨步走上一塊巨石,對長老厲聲高叫道:“那西進的長老!暫停片時。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魔狠怪,最喜歡扒皮抽筋,吃你東來西去的人。”
唐僧聞言還沒怎么樣,反倒是那八戒嚇得魂飛魄散,戰戰兢兢,急回頭,叫道:“師父,你聽那樵夫報道此山有毒魔狠怪,咱們還是繞開這里,選一個安靜的路走吧?”唐僧看了八戒一眼道:“你去跟他說,叫他問問那個樵夫,這里是個什么山,山上有個什么洞,洞里住著一個什么妖怪,妖怪拿著什么兵器,有什么法寶,手下有多少妖精,都問清楚了,過來稟告于我。”
八戒撇撇嘴,心想道,好一個小氣的和尚,自從跟猴子置氣以來,除非猴子跟唐僧說話,否則唐僧要叫猴子的時候,全部以“他”來代替,更是一定要八戒或者沙僧在中間傳話,哪怕孫悟空就是在身邊不遠也是一樣,只是苦了八戒沙僧,被唐僧指使的不厭其煩,不過八戒心中雖然斐議,但哪里敢嘴上說出來,急忙緊走兩步,追上了悟空,把唐僧的話和悟空說了一遍。
現在悟空與唐僧的關系很微妙,雖然悟空和唐僧鬧得很不好,但是理論上來說,悟空還是唐僧的徒弟,什么化齋打水,開山問路,悟空該干還是一樣不落,而現在唐僧正是要悟空去問路,屬于悟空的分內之事,悟空便也不拒絕,前走兩步,跳到了樵夫的面前,叫聲“大哥”,道個問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