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來也慢慢明白,我當時的這種憤怒感,來源于對你的羨慕、嫉妒、也來源于對自己的自卑,但我又不想承認我是在嫉妒你,在你面前我有很大的自卑,于是我當時出于一種條件反射的自保下,我選擇了遠離你,這樣我才能稍稍讓自己在面對你時,保持冷靜。”
寧有光很早以前其實分析過江維對自己疏遠的原因,她能看到她有很大部分程度是因為自卑,是因為不想欠她什么。
出身家庭稍稍差一點又特別要強的女孩子,多多少少都些這樣的心理特征,極度的自傲后面又隱藏著極度的自卑。
總是爭著一口氣,不想拿別人的東西,不想欠別人,換句話說,這種心理也可以稱之為“窮人的風骨。”
但著名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經探討過一個問題
[為何成人可以同時做到給予和接受,而一個已成熟長大的孩子不行]
他說“給予比接受來的簡單,給予時自我感覺良好,仿佛在人之上,但是接受時,我好像是在人之下,處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那些心懷愛意、謙虛接受的人才是真的偉大。
因為人只有用這樣的態度接受,才有能力給予。
給予的開始是正確的接受,一段成熟的關系在于雙方都能平等自在的接受另一方的給予,互相接受對方的給予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這是最深層的鏈接,意味著雙方都處在一個需要的位置,這形成聯結。
而一個人只有敞開心房才有接受的能力,真正敞開的心房是不帶任何企圖和控制欲的。
還在大學時候敏感又自卑乃至于有些自我封閉的江維不行。
從她見到她的第一眼起,她就看清楚了江維的性格特征,所以平時給她分享東西的時候,基本是大家都有的情況下也給她一份,甚至也不會給很貴的東西給她造成經濟和心理層面的雙重壓力。
不想欠別人的人,但凡拿了別人的什么東西,第一念頭總不是“好開心,我又有禮物可以收了”,而是“我應該還他什么好呢”。
所以同住一個寢室那么久,每當江維給她什么,她基本上是選擇接受。
寧有光心里百轉千回,白皙干凈的面容上卻是浮現出淺淺的笑意
“看來你現在過的確實不錯,那我就不客氣了。”她把銀行卡大方的裝進了自己的包里。
江維看到她收了她給的銀行卡,有一種總算是松了口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