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你的心理運作定式有關系,你把自己看的高,每當別人對你評價不夠的時候,你就表現出一種不服氣的態度,你是以這種心態來面對外面的。就像是很多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小時候在家長的溺愛下長大,要什么家里人就給什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心態,就是什么事情他都得被滿足才行,不滿足就會不高興,對他人不滿,等長大了,去了社會環境中,周圍的人并不可能處處滿足他的愿望,在家里是以他為中心,家人什么都聽他的,但在外面不是,外面的人就不可能圍著他轉了,他按照自我性能力運作的模式與人相處,一碰到別人不聽他的,他心里就生氣,但又不敢把氣發在別人身上,時間長了,就會得氣喘,這是他心里那股氣發不出來造成的氣喘。”
“又比如由內心消化不良,造成生理上的消化不良,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心里對某些事情,別人對自己的某種做法,消化不了的時候,吃飯的食欲會減弱,腸胃的消化能力會減弱,這就是已造成生理同類的轉變,照這樣來理解,如果一個人心理經常對人,對事想不通,久而久之,腸胃長時間處在這種消化功能低下的狀態,重復到一定數量時,從質變到量變,就會在腸胃上出現器質性病變。”
“事實上,我們每一次的負面情緒,都會對我們身體產生一定的傷害,只是少的時候,我們一般不容易察覺,時間長了,病變嚴重了,我們才能發現,這也是所謂的生病了,當然,有時候人的情緒突然特別大,也會一下子就達到量變而病倒。”
中年女士后怕的點點頭“所以有句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
寧有光點頭“是這個道理,我們身體的很多疾病,只有從心上治療才是治根,外在的藥物等只是能暫時治標,一個人只要不轉變自己的心態和對外界的看法,同類的疾病就會不斷復發,碰到強烈刺激時,還會進一步惡化。”
這也是她為什么上輩子最后從中醫轉變去修心理學的原因。
因為她看到了疾病的底層邏輯。
而她,也是通過學習了解了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才精準地對自己下了“藥”。
咨詢結束后,中年女士歡歡喜喜的離開了寧有光的辦公室。
“寧老師呀,你忙你忙,不用送我,我自己回去。”
她離去的腳步都比來的時候輕盈了很多,聲音也變得歡快,不似來時,充滿了怨氣。
整個人煥發出活力,好似新生。
寧有光站在門邊看著她遠去的背影,輕輕的笑。
般般入畫的眼角眉梢洋溢著全然的喜悅。
早就過來的時望月,靜靜地靠在墻邊。
一雙深邃的眼眸,看著她臉上的歡喜,還有中年女士離去時滿足的身影,漸漸陷入回憶中。
他永遠記得,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課上,老師讓班上的每個人寫一篇作文,主題“我的夢想”。
那時候,有人寫長大了要當富豪,有人寫長大了要當警察,有人寫長大了要當科學家,有人寫長大了要當明星
唯有她,本子上干干凈凈的寫著四個字“治病救人”。
歲月如梭,韶光易逝。
時間一晃近二十年過去。
當初鬧著要當富豪的現在是汲汲營營的普通人,當初信誓旦旦說要當警察保護大家的成了精明干練的商人,認真發誓要當科學家的在家鄉的公務系統當著小科員,而那個滿臉憧憬希望當明星的,早就嫁人生子成了別人的媽。
唯有眼前的她,一直不改初心,勤勤懇懇的在當老師,當醫生治病救人。
救人命,也救人心。
這個世界,什么都變得快,信息是,人心是,科技是。
也唯有她從來不改初衷,猶如他初見她的模樣,明眸善睞,清凌凌的眼底有著清澈如水的純凈和善美。
他何其有幸,能夠遇見她。
他何其有幸,能夠在一生中,早早就遇見她。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