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葉秋離如果想要在自己修煉到分神期之前就能順利脫離地球,成功飛抵達那里的話,他的宇宙飛船必須具有飛躍4、5光年距離的強悍能力,而且用時還不能太過長久。不然的話,他最好還是老老實實地呆在地球上,按部就班地修煉到分神期,然后借助瞬移的力量,慢慢憑借自身修為飛到那里去。
想要實現這種程度的星際航行,目前這種依靠燃燒化學燃料來推動飛船的火箭發動機肯定是不行了,最起碼也要是核能驅動才能滿足要求。而核裂變反應發動機雖然可以將飛船的速度推到光速的6%,兩級裂變發動機相加,更可以將飛船的速度推到光速的12%。但是核裂變反應需要厚厚的防輻射層,占用了大量的飛船空間,會極大降低其有效載荷;而且裂變燃料在宇宙中也不好獲取,所以核裂變發動機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相對來說,核聚變發動機就優秀了許多,不需要考慮輻射問題,首先就在發動機體積上面減去了一大塊不需要的部分。而且核聚變的原料直接就來源于宇宙最普遍的微粒——氫,如果解決了小型化問題,聚變反應堆很容易就能獲得燃料補充。
至少,在月球的表面土壤和木星的大氣中都存在著大量氘和氚以及氦3,如果采用核聚變發動機推動宇宙飛船的話,完全可以在太陽系內的月球或木星上補充燃料,然后繼續星際旅行。
除此之外,核聚變發動機的效率也更高,完全可以將飛船的速度推到光速的12%,多級相加的話,速度還能更快。甚至,在它的基礎上還可以發展出聚變沖壓式噴氣發動機,利用強大的磁場形成直徑巨大的磁漏斗,將星際旅途中遇到的氫元素收集起來,以便作為飛船核聚變反應堆的燃料。沒有燃料負載的飛船,在聚變沖壓式噴氣發動機的推動下,完全能夠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自由穿梭。
這種驅動方式正是葉秋離最滿意的一種,因為在他得到的資料中,正好有著現成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設計圖紙,不需要再過多地進行研究,直接建造就行。而且,它的建造基礎也是超級材料的各個不同屬性的變種,完全可以通過煉器手段制造出類似材料進行替代。到時候,如果他再狠下心使用一些高級煉器材料,說不定連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微型化都順便實現了。
當然了,在核聚變發動機之外,還有速度更快的驅動方式,比如說反物質火箭發動機,最高可以將飛船的速度推到光速的66%。但是這種技術離實用化的階段實在太過于遙遠,不知道哪一年才有可能實現,葉秋離可沒有那么長的時間去等待地球上的科學家將那些技術給研究出來。
與之類似的激光帆、太陽帆技術也是一樣,雖然同樣前景光明,但是實現起來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顯然嚴重不符合他目前的要求與預期。因此,比較來比較去,葉秋離最終還是選擇了核聚變發動機最為飛船的動力來源。
畢竟,基于磁約束原理的托卡馬克裝置和基于慣性約束聚爆理論的激光*的核聚變反應堆都已經有過成功的試驗。而且他之前得到的那份設計圖紙,也正是對這兩種裝置進行大幅改進后得到的成果,已經具備相當完善的可行性,完全不需要過多地進行研究和試驗,只要制造出相應的材料就能順利建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