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李庭修意外的眼神,沈憶宸知道這位夫子心里面想的是什么。
確實按照古代的邏輯,加上自己拉垮的學業水平,全篇僅兩千余字的《大學》,可以說是唯一選擇。
但是《大學》簡短,并不代表它好理解,后世學習過古文的都知道,不怕古人說一段長對話,就怕縮到短短幾句精髓,讓你去閱讀解析,那才真的不知道這些老祖宗要表達什么。
《孟子》跟《大學》之間的對比就是如此,《孟子》里面的內容,都是一篇篇故事文章,哪怕其中有一兩句不理解,但結合上下文,也能猜測個大概意思,明白先賢要表達的哲學思想。
并且沈憶宸曾經把《孟子》作為自己的人生讀物,用書中的思維觀點來啟發自己,就像很多人選擇讀《孫子兵法》一樣。所以他對于《孟子》的熟悉程度,要遠超其他三書,這就是自信跟勇氣的來源!
“好,既然你選擇《孟子》,那我就取梁惠王章句中的一段,可有疑問?”
“沒有,先生。”
沈憶宸依然淡定點頭稱是。
見到沈憶宸如此堅定,李庭修也不再多言,直言道:“當年齊宣王接見孟子于雪宮,曾問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是如何回答的?”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沈憶宸回答的很正確,但李庭修卻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追問道:“那這段話如何注釋?”
還要加碼?
面對李庭修不斷提升難度,沈憶宸隱約意識到可能是今天表現的過于反常,讓這位蒙師開始好奇探索,自己學問的極限在哪了。
不過既然事已至此,沈憶宸也沒打算藏著掖著,畢竟擁有成國公府家塾這樣的教育資源,結果十六歲連個童生都考不上,那所謂的低調就不屬于扮豬吃老虎,而是本身就是那頭豬!
“孟子講的是,國君要是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那么民眾同樣也會為國君如此。這樣的國君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
“那你自己又有何見解?”
李庭修目光如炬的盯著沈憶宸,這種字面上的翻譯,并不能真正考察學識的深淺,他想看看沈憶宸的真實水平。
“回先生,其實宋代范文正公已經給出了最好的回答,那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沈憶宸并沒有說自己的見解,而是引用了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里面的兩句話,事實上這也是詞之巔峰,后人見解想要超越幾乎不可能。
果然當沈憶宸這句話說出來,整個講堂都鴉雀無聲,學童們驚訝于沈憶宸這么跟變了個人似的,居然沒有被老夫子給問倒挨罰。而李庭修心中的震撼就更甚了,因為他不單單感受到沈憶宸在學識上的進步,還有一種氣質上的變化!
就在氣氛如同凝固一般的時候,講堂門外長廊傳來了一道宏偉雄壯的聲音。
“講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