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爸爸集團對這個電影的宣發是3.2億次推廣素材的播放,這個數據拿到好萊塢去所有宣發公司都得跪下叫爸爸。你搞清楚自己的定位了吧?”
楚垣夕聽伊麗莎白噼里啪啦噴了半天,大概其的明白自己在這類生意中被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定義到什么位置了,用一個有點傷害感情但是貼切的描述方式來說,就是——買辦!
誠如伊麗莎白所說,別看好萊塢特別是漫威電影瘋狂侵略國內電影市場,《復聯4》上線的時候幾乎壟斷了所有排片,但是外國電影的引進不是純市場化的,這些電影公司不能也無法越過雷池自己宣發,一旦手伸的太長了就是作死行為,這一點人家心知肚明。
要知道每年引進好萊塢大片是有數量上限的,以至于有些名作限于名額無法引進。誰要是犯了忌諱有出軌的行為,有的是替補隊員。
這就難怪了。
天朝電影人一直都有一個扭曲的行業價值觀,就是決定電影票房的因素中宣發占據九成以上比重,因而重宣發而輕內容的意識大行其道。
這個價值觀看著讓人生氣,但是卻是以市場上大量內容優質但是宣發不及格的電影轟然隕落為代價所形成的。想當年陳佩斯拍電影,親自蹲在幾個電影院門口數人頭都數出來二十萬的票房,然后整個帝都的票房報上來一共二十多萬,這找誰說理去?偷票房和防盜當然也包含在發行環節里。
所謂存在即合理,至少這套邏輯在移動互聯網滲透世界之前是行之有效的。陽光底下沒有新鮮事,想必好萊塢的電影人也有類似的情節,而且是幾十年積累所形成的共識。
那么移動互聯網時代呢?社交網絡的普及使得口口相傳的速度激增,以及像抖音這樣巨量的傳播平臺也很容易使得優質內容得到廣泛的傳播。所以過去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現在已經好多了,真正現象級的作品很難被埋沒,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快速引爆。
但是對水準之上同時還沒到現象級的作品,宣發的作用反而更重要了,特別是網上的宣發,對票房的提振極為明顯。這也是很多電影直接向影評類公眾大號買高額廣告的原因,因為滲透能力強,傳播范圍廣,對票房的影響極為明顯。
但是那些都只能仗之以一時,沒法持續。好萊塢的影視巨頭們原本最多做到這一步。
如果巴人這種擁有一定聲量的媒體發出他們需要的聲音呢?這可是根正苗紅的本土企業,關鍵是宣傳的不是好萊塢電影,而是自己的IP,每天都吹有錯嗎?不但沒錯而且大大的有面子啊!皇軍不搶糧食。
那巴人會乖乖聽話嗎?
迪士尼和夢工廠真的把電影拍出來了,而且按照好萊塢大片引進的模式正大光明的在國內上映,那對巴人集團的聲望加成簡直不要太高。要是票房臉著地,估計有很多人撲上來嘲笑,但是票房再爆了,整個公知圈估計都得瘋,甚至整個東北亞的上空到時候有可能都是巴人集團的聲音,東邊兩國更加崇洋媚外,就差抱著好萊塢叫爹。
這種差別是南北極的差別,巴人集團沒有選擇,只能被動吹爆,哪怕尬吹也得吹。
在這方面的試探和尋找,迪士尼等等好萊塢巨頭可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嘗試,特別是《星球大戰8》在國內撲了一條超長的大街之后。
實際上這也是電影市場上的必然。自從國內電影市場井噴,釋放出龐大的票房購買力,所有有實力的外國電影公司都在瘋狂尋找東方元素。不過常見的形式還是拉天朝影星加盟為主,亦或像《木蘭》真人電影這種比較特殊無法復制的形式,以及《長毛雪怪》這樣真正用心切入制作的。
但是今天,楚垣夕忽然發現巴人集團,或者與巴人某種程度類似的,有優質內容同時有一定聲量和宣傳能力的企業,可能在對方眼里是香餑餑來著!這種模式簡直是一劍封喉啊,比請個影星可有用多了!影星的影響力可能不小,但宣傳技能呢?巴人整體的聲量更大,而且是專業的,聲音通過互聯網裂變式傳播。
這是巴人集團剛好有現成的適合好萊塢公司拿走改編的IP,要是沒有現成IP人家說不定直接定制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