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鑒賞能力,是相當不錯的,這也是老潘找他的原因。
可他卻沒想到,一般學藝術的對《致青春》這種偽文青性質的電影,是最沒有抵抗力的。
“青春是什么呢?是亂糟糟的宿舍,是室友之間的小嫌隙,是樓道里永遠被占用的電話,是掛滿一宿舍滴著水的衣服,是想打架的荷爾蒙,是情竇初開的青澀,是占不到座位的自習室,是午夜的收音機,是小禮堂的尖叫,是羞澀的錢包,是看不完的碟片,是啤酒和搖滾樂,當然也包括懵懂的性。”
“在《致青春》里,我看見的是勇敢無畏的心!”
“老潘,電影拍得很好,別管那些酸不拉幾的話,咱賺錢了不是!”
這也是孟輕舟一直很看重祖風的原因,有文藝的心,但能夠看清現實,與時俱進,這不是精明,這是真正的大智慧!
“輕舟,你認為呢?”
孟輕舟沒有答復,端著酒三人碰了一杯。
“我覺得潘哥你就是想多了,你我都不是名聲在外的導演,能有這個成績,還不夠?”
“電影有瑕疵怎么了,那個做導演的能說自己拍的電影就完美無缺。”
電影是大眾娛樂,同時也是通俗藝術,也是精英文化,大家各取所需而已。
感覺孟輕舟比潘安智還激動,祖風詫異的看著他,難道是因為電影的劇本是他寫的?
“風哥,你是藝術碩士,你認為什么才是好電影?”
祖風搖搖頭,這個命題太大,他自認為還沒資格回答,而且他也找不到答案,這本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好電影它應該很簡單,至少不會復雜到需要過分解讀的地步。
它能夠擺脫真假的明確區分,游離于真實和虛假之間,無論使用多么虛假的形式,表現出來的都是真實的東西。
沒有人會相信周星馳電影的真實性,但還是有那么多人為之思考,正是因為那種感性上的真實,真實,是一個簡單而又很難達到的東西,是一個在情感上埋藏很深無法描述的東西。
它應該有自由穿梭于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能力,穿不破理性與感性之間的高墻,無論多么嚴謹的邏輯和華麗的畫面也不會有碰觸可言。
它不是在單純的迎合我們的某種心理上的需要,而是讓我們發現原來我們內心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東西。
上映的第三周,《致青春》依然取得了2900萬的票房,觀影人次達到了360萬,各大影視公司終于對萬重山重視了起來。
就好比華藝有了馮劇剛,才能節節攀高,如果一家影視公司有那么一兩位票房保障的導演,那就是時刻綁在身上的救命稻草。
盡管潘安智也才是第一部電影,但出手不俗,據看電影的預測,《致青春》的票房,很有可能達到1.8億之巨。
編劇孟輕舟的大名也很快傳遍了整個娛樂圈,不僅僅是《致青春》,還包括他自己的兩部電影,全部都是叫好又叫座,許多頗有想法的演員,都希望能夠和他拉上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