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紅不了。”
張一謀坦誠地說:
“這部戲火不火跟你沒一點兒關系(太直白了),和你配戲的都是非職業演員(就是本村土著村民),只有你一人是演員。如果這部戲演完了,大街上有人認出你,找你簽名,你就失敗了。如果大家認不出你來,覺得你就是這村里的農民,那你就成功了。”
然后單純的孫洪磊硬著頭皮上了,結果成為他至今最成功的一次演繹。
都說動機促進人物,人物才能有層次,動態要有張力,靜態的張力更加不易,這點對典型東北大哥外表的孫洪磊來說有點難度,特別是他的小眼睛似乎很難張開。
于是他就用一系列符合人物特性的小動作來讓角色鮮活起來。
這也是孫洪磊在之后的人物塑造中,經常采用的表演方式,很有用,也很自然。
北電導演系教授周影,是孟輕舟在導演進修班的老師,還在銀川的時候,周教授就給孟輕舟打過電話。
她的一位學生,95級導演系的程爾,拍完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第三個人》后,導演之路不是很順,現在就給人寫寫劇本,或者去劇組做副導演。
知道孟輕舟公司招兵買馬,就聯系了他。
不是這事,孟輕舟肯定得忘了《邊境風云》這部電影,電影他看過兩次,堪稱國產犯罪電影里,排名前五的佳作。
安排好赴美的事情,孟輕舟借著孫洪磊來京的事,組了個局,在京的朋友都給請了。
本以為人不會太多,沒想到一拖二、一拖三,來了不少人。
好在周蕓定的是會所豪華包間,勉強能夠支應。
提前和孫洪磊、程爾到了會所,三人找了個卡座,慢慢聊。
“洪磊哥,你好,這位是程爾導演!”
各自問好,孫洪磊猜測會不會孟輕舟是牽線的。
“孟導,有啥事,你直說,雖然是第一次見面,但你的電影我可是一部沒拉。”
“那可得謝謝你的支持了,我也實話說吧,手里有個劇本,老程很喜歡,我兩商量后,覺得你很適合男主角,這不就找你聊聊嘛。”
孫洪磊心里一喜,看到越來越多的電視劇演員撲向電影,說不羨慕是不可能的,
在整個影視市場逐漸看重票房后,商業電影的價值在演員的心中,也在漸漸提升。
現在不是所謂文藝片的天下了,五、六代導演的時代束縛,以及創作模式的滯后,已經和如今的市場產生了巨大的落差;
張一謀、陳楷歌這些舉國知名的大導演,也在改變自己的藝術風格,以市場走向為創作目標,以票房數據來謀求投資人的青睞,
這并不丟人!
文藝片的沒落是影視市場發展前進的必然現象。
必須承認文藝片是有觀影門檻,是有一個培養過程的。
哪怕在法國RB,觀看這類片子的人群始終是少數的。于是,文藝片要有票房,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