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60~70年代,是屬于大制片廠的年代,像邵氏、電愗這樣的大企業,擁有一批固定的編劇、導演、明星等演職人員和拍攝場地。
從明星的培養、職員的招納、拍攝的設備再到攝影棚的搭建,都一一包辦,再這樣一個成熟的流水線作業的條件下,極大提升了電影產出的數量與質量。
同時,那是很多大制片廠擁有自己的電影院,如此的形成產供銷垂直整合的制度,使制片廠的壟斷從生產一直擴展到發行放映,維護并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但是,也恰恰由于垂直整合,導致制片公司對電影質量有恃無恐,這樣的壟斷也限制了影片的質量,因為不愁發行放映,使影片脫離了發行和放映上的監督,導演影片片面追求數量而非質量。
與此同時,一批質量上乘的獨立影片卻深受發行和放映機構的排擠,為獨立公司的利益帶來了巨大的損害,也使觀眾對電影失去了興趣和信心。
可以說,垂直整合則直接導致了港片的一蹶不振,成為香港電影衰落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大制片廠對資源、人才、部門的有利整合,對香港電影的繁榮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進入20世紀后,港片的沒落,也越來越明顯,大量的專業人才,從香港奔赴內地,TVB的人才流失,也在07年創下了歷年之最。
以前看《導火線》,印象最深的就兩場戲,草叢狙擊、片尾和周兆龍的搏斗,至于什么古添樂的臥底,范兵兵的風采,全都沒有記憶。
導火線中的動作戲結合了很多現代格斗技巧,所以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再加上甄子彈是《導火線》的動作指導,
他本人對現代競技格斗的興趣很大,經常到MMA比賽的現場觀看,并將自己對現代競技格斗的理解融入到這部片子里;
武戲沒的說,放在當時也算是國產電影中數一數二的了。文戲還是顯得粗糙了些,只是起串場和調整節奏氣氛的作用,幾個主要人物的刻劃過于臉譜化和流于表面。
總之一切設計安排都讓位于動作戲,動作場面才是影片最大的賣點。
兩人買的票是當天的最后一場,位置也是最后的一排,看完出來,蜜蜜還是很興奮的樣子。
“輕舟,你說甄子彈真有那么厲害嗎?”
“我又沒見過,怎么知道,你很喜歡看他的電影嗎?”
已經快到十二點了,停車場里人也不多,小狐在孟輕舟的四周,忽來忽去,
“哪有,就是聽人家說打的很精彩,你吃醋啦?”
“快上車,明天我事挺多的,不像你,就等著開學。”
宗帥在聽了孟輕舟的建議后,還真的派了一組人去棒子國,考察綜藝。
考察結果很失望,據參加的人回來說,棒子國的綜藝都太吵了,很多都是在戶外,應該不適合我們國內的觀眾。
說的太有道理了!
當宗帥把這個結論說給孟輕舟的時候,差點沒把他給氣死!
如果不劃分港臺內地,而是統一只看一個大中國,那我們的創意只能算是一般,如果區分開了,那我們內地的綜藝真的做得非常差。
他的差不是差在了創意上,還差在了拍攝角度、剪輯分鏡、熱點放大話題把控等等這些上。
曾經有句話:外國人不賣給中國人的技術,中國人全自己造出來了。賣給中國人的技術,中國人到現在也沒造出來。
同樣適用于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