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文化”蔓延到影視產業,關注女性議題、注重女性表達的影視題材逐漸增多。
特別是在孟輕舟的青春愛情片獲得不同凡響后,跟風之作不知凡幾。
目前國內電影市場中女性觀影群體的壯大,使女性題材影片在票房上大有作為。《那些年》、《致青春》的票房大賣也證明了女觀眾巨大的消費能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范圍內買票看電影的觀眾中有62%是女性。
女性電影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塑造生活方式的大眾媒介,融合了如今最新款式的服裝、化妝品等貨物,同時強調食尚潮流,以迎合女性觀眾的喜好。
中國的女性電影觀眾群體比西方更年輕,女性電影市場因此顯示出“朝陽氣息”。
隨著劇組的主創登場,臺下的記者終于喧囂齊上,他們可不怎么關心電影,這幾位女主,除了趙小骨,幾乎都和孟輕舟穿過緋聞,而即使是趙小骨,也有風聲,她是孟導非常看好的演員,
這會不會是一部娛樂圈老板的后宮向電影?
杜楊和華少一邊控制著現場,一邊掃視提前安排好的記者,必須讓他們首先提問,否則的話,發布會很可能變成吃瓜群眾現場。
華少點了一位托提問,
“孟導你好,請問你認為國內的女性題材會迎來爆發嗎?”
孟輕舟拍了拍麥克風,氣定神閑的拿了起來;
“與好萊塢繁榮的女性題材電影相比,我們國內的此類影片的發展并不順利。今年以前,大多女性題材影片均淪為票房炮灰。這一類影片的硬傷是沒有精準地抓住電影精髓,只顧往女主角身上貼金來標榜時尚,忽略了角色的心理和成長過程,使影片的故事處處硬傷。”
“我個人認為,除了女性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外,女性影片還要在其社會屬性上進行深度開采。如果只把女性當做銀幕寶貝,而不是把這一群體放在社會大背景下,女性電影就只能作為花邊點綴。”
傳統的電影,都是在用男性的視角看世界,電影創作者也以男性為主。導演、制片、攝影、美術等重要崗位,多數由男性擔綱,女性僅在演員一職上有所建樹。不唯中國如此,好萊塢也一樣。
迄今為止,好萊塢的女性導演也鳳毛麟角,女性觀眾也是被片方長期忽視的群體。好萊塢網站分析人士保羅·德加拉貝迪安就曾指出:“從電影發行和市場營銷方式等方面看,女性觀眾不在其考慮范圍之內,得不到重視,被排斥到一邊。”
而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女性經濟地位和話語權的提高,這種狀況才開始發生改變。據美國電影協會統計,盡管遭到忽視,全國范圍內一半的電影票都是由女性購買的。
發布會的轉變不出孟輕舟的預料,很快,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了他和幾位主演的關系上。
“孟導,這部電影的幾位主演都不是第一次與你合作,而且或多或少的都與你傳過緋聞,請問,你在女主的選擇上,考慮更多的是感情因素嗎?”
這個問題一出,其他的記者都是紛紛點頭,這才像話嘛!
“大家是不是想多了,我是導演,當然最優先考慮的,是演員和角色的適配,那些緋聞真的就只是緋聞,我目前還是單身,希望大家關注的,還是我的電影。”
孟輕舟也沒說謊呀,肯定是單身,因為他不止一個女朋友嘛,那是四口之家,怎么能叫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