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意識的主導下,‘票房至上’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了中國電影界“浮夸風”興起的根源?它與官方毫無改觀的‘電影審查制度’共同促成了中國電影如今的癌變。
“審查制度”與“經濟利益”存在著根本的互斥性?寄希望二者長久共生、行業因此良性發展無異于癡人說夢。”
孟輕舟沒有看過《無人區》未修改版,只知道那家伙選擇的上映時間,簡直是刀口舔血般的刺激,如果能稍稍按照上映的那一版拍出來?上映時間再晚那么一丟丟?結局應該不同。
寧昊把《無人區》的劇本交給了孟輕舟,讓他給提點意見,當然不是現在了,最主要的,還是希望孟輕舟能投資。
“耗子?投資你就別擔心了,差多少都算我的?劇本我回家再拜讀,兩天內給你回話?成不?”
怎么看都不可能虧錢,孟輕舟有什么好擔心的?雖然沒有招攬寧昊的打算?但朋友之間幫幫忙?也不是不行!
接下來就是毫無形象的狂飲,兩件啤酒不到半小時就完了,
老潘和黃博干了一杯,重重的放下杯子:“你們不知道,現在真是缺人,特別是燈光、劇務還有化妝,咱們公司開三部電影,居然還去上影、中影借了一批人,孟總,你得想想辦法了,丟人啊!”
中國電影產業缺人才,很缺,非常缺。
而且不是某一環節某一類型缺,而是全方位的缺乏人才。
不是有過一些優秀的劇本乃至電影,就是不缺人才了。
一方面,我國電影產量逐年增多,然而沒能上映的電影竟然比電影產量增加的還多。電影產量越高,上映的電影反而越來越少。這其中亂七八糟的因素當然有很多,不過審查肯定是首當其沖要面對的。
另一方面,偶爾靈光一現搞出來的優秀劇本和電影,代表不了整個產業,也拯救不了什么。
中國電影存在優秀的導演、編劇乃至各類幕后工作人員。
但這些“特例”,不能代替整個行業的發展水平。
就整個行業來說,中國電影產業的從業人員水平是落后的,從業人員組成結構也是畸形的。
中戲、北影、中國傳媒大學藝考報考人數年年增加,其中競爭最激烈的,是表演、廣播電視編導和播音與主持藝術。
一方面,大量新人急于把自己送入演藝圈求名求利;而另一方面,這個產業缺乏對導演、編劇乃至各類幕后人才的培養和輸出。
誰都想當演員,不想當幕后。
孟輕舟對著潘安智攤攤手:“你指著我說也沒用啊,學校沒這些課程,我們能怎么辦,我老早就給鐘總說過,不管一年開幾部影視劇,先把那些熟手拽在手里,可惜這樣的人也不多,能有什么辦法!”
幾個人喝的高興,都是想到哪說道那,也不怎么考慮被誰聽去;閑扯了一會,徐錚和寧昊就耗上了,一個說電影必須要有內涵,否則就是嘩眾取寵,一個說大家想看的就是一樂子,沒必要苦大仇深;
黃博“啪!”一聲放下瓶子,差點落到桌下,“我說你兩就是神經病,電影票房好,就說明大家喜歡,那不就得了,糾結那些干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