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才疏學淺,這幾行字看下來,到有許多都不識得。”皇帝走到囊笥邊,將手上看完的籍冊放回去,又拿了一卷出來。他指了指手上的簡牘,大方的說道:“枉我還盼著早日親政,治國理事,沒料到還得從識字認人開始學起。”
王允掃視了一眼四周擺放的簡牘,有些已經被拿出囊笥,有的已經被打開放在案上,明顯是看過了。他隱隱有些吃驚,這些年皇帝沒有經過正式的拜師學習,對知識的獲取只來于自己與太史令王立每次講授的《孝經》,官員名冊不僅記載著官員的姓名,還包括其籍貫、履歷等等,極為枯燥。皇帝能在這么短時間內看完一部分,實在是了不起。
“陛下心懷天下,乃社稷之幸,荀子曾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陛下先從識字做起,而后再精讀《孝經》,通曉《詩》、《尚書》,如此一來,治國當不是難事。”王允回道。
皇帝抬起簡牘在眼前看了看,又放下,疑惑道:“這么多書,要讀到什么時候?”
“尋常士子,負籍求學,非十年不可。陛下聰睿非常,三年應有所成。”
皇帝不滿意這個回答:“天下百姓苦等明君而不得,三年實在太久,我恨不能下個月就親政。”
“萬民倒懸,拯濟百姓猶如救火,然孔子有言;‘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先賢之言,臣愿與陛下共勉。”王允引用典故來回絕皇帝想一口氣學成博士的幻想。
“三年之內,就只讀這些書嗎?”皇帝語氣有些不悅;“我既是天子,便當了解朝廷官員,天下百姓。尋常政事,我也當一一過目,以備臨事。若連這些都不識得……”
“陛下每日里引見大臣,自有郎官唱贊姓名,這些東西……”王允停頓了下,復又說道:“有尚書臺輔佐,陛下若要看,等這幾日朝中事情不忙了,臣再使尚書撿選往日詔書律令,供陛下查閱。”
皇帝沉默了,臉上的笑容頓時收斂了半分,口出誅心之言:“這是王司徒的意思,還是所有朝臣的意思?”
“這只是臣的愚見,還請陛下恕罪。”王允面對皇帝不善的語氣,毅然頂撞,倒是比楊琦還要顯得剛直。
王斌聽這話尚未有知,但在楊琦耳朵里,這哪里是在爭論學有所成的時限,這是在爭論皇帝應該親政掌權的時間!
三年之后,皇帝十五歲元服加冠,這是漢代許多皇帝親政的最低年齡。
但皇帝明顯不愿意苦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