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在廟里轉了轉,對和尚說,拜佛是不是要心誠,和尚說,是的。心誠是不是需要心存敬意,和尚說,要敬。
那人說,你看,很多香客很遠來到這里,他們十分虔誠,但是卻風塵仆仆,蓬頭垢面,如何對佛敬?如果廟里買些梳子,給這些香客把頭發梳整齊了,把臉洗干凈了,不是對佛的尊敬?和尚話說有理,就買了十把。
第四個人
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如果廟里備些梳子作為禮物送給香客,又實惠、又有意義,香火會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買了100把。
第五個人
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你是得道高僧,書法甚是有造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積善梳”送給香客,是不是既弘揚了佛法,又弘揚了書法,老和尚微微一笑,無量佛!就買了1000把梳子。
第六個人
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個人和和尚說了一番話,卻賣出了一萬把梳子。
那人說了些什么?
他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是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
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老衲豈能不從?
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當然,開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講師總結點評說:
第一個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太厲害,用常理去考慮銷售,是不適合做銷售的。
第二個人是在賣同情心,這是最低級的銷售方法,叫“叩頭營銷”,是不能長久的。
第三、四個人為客戶著想,可以說是“顧客滿意戰略”,自然會有好的效果。
第五人不僅能夠讓顧客滿意,還能迎合顧客心理,自然就會不會差。
第六人就已經達到了物我兩重天的境界,不是在賣梳子,而是在賣護身符,把顧客的價值最大化,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五個人都回去給老師報到了,第六個人沒有回去。他去找更多的寺院,他發掘到了一個市場,他要自己干。自然,他成功了,他成千上萬的向一個一個寺院賣梳子,掘到了第一桶金。
乍一看,這案例講的頭頭是道,非常有邏輯,看起來似乎還真是那么回事。
仔細一想,把一個沒有用的產品賣給別人,把產品賣給用不上的人,這難道就不是騙術嗎?這和欺騙有什么區別?
做一個合格的銷售人員什么是第一位?
必然是信用第一,錢財次要。如果只看錢財,那就是欺騙,因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都是自私自利的行為。
真正強大的銷售人員,必定是講信用,給客戶最大的實用,給客戶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
葉辰之所以業績一直不好,就是因為他一直本著這樣的心,雖然沒有業績,但是最起碼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也許有人說葉辰很傻,良心值幾個錢,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己的良心都出賣,那還是一個人嗎?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做人可以沒有錢,但是不能沒有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