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朱慈烺打算回宮的時候,外面一個錦衣衛匆匆進來跟李若璉耳語幾句,李若璉走進來悄聲對朱慈烺說:“殿下,東廠的人說,有御史彈劾殿下參與商事,與民爭利。”
朱慈烺疑惑的問道:“張漢儒?”
李若璉搖搖頭:“不是,是一個姓肖的御史。”
朱慈烺敲著椅子邊:“拋磚引玉?還是打草驚蛇?是東廠的誰跟你說的?”
李若璉悄聲說道:“是曹公公派人傳的話。”
朱慈烺眼睛一亮:“好!”
這個事情曹化淳給他傳消息,至少代表著曹化淳是站在他這一邊的,他可不是簡單的人物,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就連王承恩名義上都是他的手下。
他一手締造的勇士營可是崇禎最后的底牌,可以崇禎十一年的時候告老還鄉了,現在他跟自己示好應該是給自己謀退路吧。
朱慈烺考慮了良久朝劉若愚招招手:“你把孤王的開永平礦條陳送到曹公公手上,此礦共投入百萬兩銀,孤許他一成股。”
劉若愚點點頭,朱慈烺又說道:“父皇那邊這種旨意應該會留中不發,不過為了以防萬一,你今天解銀十萬兩送到內庫,就說是皇店經營所得。”
劉若愚抬頭問道:“要是解了這十萬兩,那永平礦那邊備的銀子就不夠了。”
朱慈烺無奈的說道:“那就出售一部分罰沒的田產商鋪吧,永平那邊衛指揮使被調走,到時衛所范圍內的礦產我們就可以隨意調用,也能省下一部分。”
攤子鋪的太大,啥都想干,但是錢確并不能憑空變出來,又不能沉下心來安心種田,那只有哪緊要唔那里了。
現在因為皇店的生意又跟張漢儒碰上了,這牽扯精力的事情越來越多,朱慈烺感覺一個頭兩個大。
生意小的時候每人注意,這生意大了,各種問題接蹤而至,以后涉足的行業越多,跟官員的矛盾也就越大,就像現在錢沒有多掙多少事情確多了一大堆。
安排完皇明特供的事情,朱慈烺立刻回宮,宮外的事情解決了,宮里面又是一大堆問題等著解決。典算人員的招募,內官還好,大家都很配合,但是從外邊招募讀書人確遇到了瓶頸,來應征的讀書人有的連加減法都算不清楚,朱慈烺想要的人才一個都沒有。說白了那些真正有才華的讀書人不屑于走這種歪門邪道。
在大明的士大夫階層眼中,只有走進士科正規渠道當官那才是前途光明的科班出身,而賞賜,恩典,蔭補的官員往往被人看不起。
所以朱慈烺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擅長算術,不論出身,一律留用,于是乎朱慈烺成功的招到一大堆賬房先生回來。這里面選出幾個能任事的,一問籍貫還都是紹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