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感覺天塌下來的,不止杜家一個,好幾個礦主都氣的直跺腳,有的在咒罵小玄子,有的在咒罵老杜。
采礦他只是一種重體力勞動么?不,他還是一種技術,不是誰一錘子都能砸下來一塊煤,也不是誰都能在昏暗污濁的礦洞內準確的找到路,內行的人挖礦越挖越多,外行人挖著挖著就把礦給挖塌了,哪怕僅僅是個背煤鉆礦洞,沒有學過的人你爬都爬不好。
幾家人白送了幾千礦工,小玄子全都笑納了,至于縣令大人說的幾萬人?那應該是他嚇傻了說的胡話吧。
整個開平也頂多有幾萬礦工而已,怎么可能都過來,朱慈烺只不過是規劃了一個鐵礦一個煤礦自己挖,又不是來禁絕私礦的,他收拾的這些家都是占了衛所的田產礦山,影響朱慈烺整體規劃的。
這也是為啥這些人明明礦都沒了,還要保住采礦工人的原因,朱慈烺并不是趕盡殺絕,他們不能在這開礦,只要礦工還有,換個地方繼續挖就是了。
都怪這個老杜非要讓大家鬧一鬧,現在好了,就算開新礦沒有有經驗的好手,一切又要從頭來過。
小玄子可就開心了,有了這些礦工,只需要把這幾家的礦洞加固一下,不用三天,煤礦這邊就能開工了。
而且有了第一批礦工的宣傳效果,這后邊在招工就簡單了,果然消息一散布出去,大批的礦工和流民爭相前來,小玄子一律來者不拒。
太子殿下交代了,先復產,然后招募人手建大礦洞,人手充足了就挖一條通往沙河的小運河,減少陸運的距離,一個要保證規劃中的各種窯的用煤,開采出來多的就運到天津和京城。
這邊煤礦開始出煤,規劃中的磚窯、石灰窯、陶窯、水泥窯和煉焦炭窯都會在煤礦附近選地方建造,那需要的工人海了去了,更何況遠處的河流匯合處還要有一座煉鐵廠,沙河上游還有鐵礦要用人。
不僅各個窯礦要用人,第一批磚出來開始要修建宿舍和食堂,吃好住好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為了防止建奴可能的扣關,還要把圍墻修的牢固。
碼頭和道路也要抓緊修建。這不僅要用到磚,還有石灰,在沒有能力工業化生產水泥的時候,路面的硬化就靠三合土上面鋪上豎磚了。
這種修路方法朱慈烺以前在農村見過,不過大車的話,道路還是挺結實耐用的。到時候再用窯里的爐渣鋪上一層,用上幾年絕對不用擔心。
這么多的工程,足夠賑濟災民了,就是錢花的快了一點,有時候一萬兩一箱的銀子還不夠一天用的。
天津那邊的磚窯早就建好了,無論是船塢還是碼頭都需要大量用磚,還有朱慈烺讓建的烤木頭的窯,這些都要煤。
等朱慈烺得到消息的時候,礦工鬧事的事情都解決了。安排了通州那邊把四輪馬車送過去,吩咐天津那邊建設轉運碼頭和貨棧,各地的倉儲和銷售點也都要跟上。
因為僅僅只有一點點渤海的海路,所以即使是普通漕船都能平安通行,為了減少海船內河船舶來回轉運的麻煩,朱慈干脆轉運都用了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