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到京城還要兩天,朱慈烺已經獲得了江南士林對他的非議的密報,當然像李仕釗這種極端只是個例,不過江南對于給朱慈烺換老師的呼聲確越演越烈。
畢竟大明對于長子繼承制還是很在乎的,而且朱慈烺也只是個六七歲的孩子,即使大家覺得他有錯,那也是老師的原因。
朱慈烺聽說迫于士林的壓力,朱慈烺的那些老師已經有人打算提出辭呈了,這對于朱慈烺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朱慈烺還不知道那些人打的什么算盤。借著學習的名義,限制朱慈烺的行為,約束他對商業的插手。
朱慈烺覺得他要感謝崇禎的勸解,這還緊緊是糧食一樣就引起這么大的反彈,要是真的插手鹽稅,那搞不好自己還真的會被加害。
這也給朱慈烺提了一個醒,大明皇宮還是危機重重,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而且朱慈烺對于太醫的操守產生了言重的懷疑,醫者本身就是讀書人的身份,自范仲淹開始‘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已經使得醫者的地位趨近于讀書人之列,而更多的讀書人學業無成之后轉而投醫也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
所以大明的醫者是讀書人,而這些讀書人自然更容易被東林復社利用,做出他們認為利國利民的大事。
而且從防疫軍的反饋來看,十多個御醫到了山西,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一個個爭權奪利仗勢欺人確是一把好手,而搶奪民間醫生的成果,虛報功勞更是信手拈來。
御醫的官僚化導致此次防疫中,御醫幾乎沒有什么貢獻。
要不是朱慈烺為了皇仁堂的名聲,特批了一部分民間良醫升格為御醫,那么這次防疫的功勞就要被民間醫生占完了。
現在鼠疫已經得到控制,雖然沒有絕跡,不過隨著治療藥物的發放,即使大爆發致死率也已經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對于大明來說,十分之一的死亡率還在承受的范圍之內。對于朱慈烺來說也達到了預期效果。
所以論功行賞也需要提上日程了,當初朱慈烺答應的官位也需要上報崇禎批準。
當初朱慈烺之所以要許下這么多的官位,考慮的就是提高御醫的地位,后世衛生部可是一個大部委,重視衛生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新生兒成活率。
大明人口基數已經很大,朱慈烺覺得只要把衛生工作搞好,即使不鼓勵生育,大明的人口也會迅速增長。
以目前御醫的功績來說,想要把他們提高到大部委級別那根本是想都不要想,三省六部制研究上千年,朱慈烺也沒有覺得他一個太子就能說動崇禎進行變革。
不過御醫的問題還是要解決,除了招募民間良醫補充宮廷用醫外,加強對御醫的防范也很重要。
大明自有成例,御醫問診開方之后,由內監抓藥配藥熬藥,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保證方子沒有問題,那么御醫很難有機會對藥物動手腳。
所以朱慈烺對東宮典藥的診病、開方、審核、抓藥、熬制、試藥等環節又進行了細致的規定。尤其是試藥必須由他當面看著試藥太監喝下,確認沒有問題才喝。
接著就是飲食,東宮飲食一直由東宮自己的小廚房制作,而崇禎和皇后偶爾也會賜下美食奇珍,這些都由貼身女官親自嘗過之后才會給朱慈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