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可絲毫沒有被打臉的覺悟,雖然他很驚訝為什么新火銃能有這么大的威力,不過他剛剛也說了,那是原來的火銃。
崇禎放下望遠鏡遞給朱慈烺,朱慈烺接過看了一會,最后嘻嘻一笑:“以后建奴的盾車戰術就沒有用了。”
孫承宗忍不住提醒:“殿下,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建奴雖然善用盾車,但是建奴并不是沒有盾車就打不了仗了,再說,您這個看著好像很厲害,可草人不會反擊啊,一般建奴近到八十步內就會不斷從盾車后邊射出弓箭,若是咱們的士卒沒有崩潰,他們會停在五十步左右的地方一直射箭,尋找機會,您的火銃到三十步內才能擊穿盾車,實戰之中士卒要是膽怯不敢近,被射亂陣腳,那建奴就會一擁而上了。”
朱慈烺眨眨眼:“咱們只是演練以后新軍能用的戰法,又不是規定他們只能這樣接敵,建奴在變,下邊咱們大明的將領自然也不能墨守成規,咱們也跟著變就是了。還有孫師看到開始的炮擊了么?孫師覺得這兩種炮怎么樣?”
孫承宗朝火炮看了一眼:“新炮自然是好,我觀一輛偏廂車后拖掛一門,我記得上次殿下說,這門炮不是打算裝在車上么?”
朱慈烺無奈的說道:“一開始我確實這么想的,但是工匠們實際制造試用的時候發現了一大堆問題,像什么車身過高火炮裝填不便、火炮和彈藥同車容易走水、偏廂車裝上大炮太重不能裝更多的火藥等物、火炮發射數次之后車上的一部分零件就會損壞……”
朱慈烺哪里想到會有這么多問題,他光想著搞土坦克來著,結果忘記這個時候火炮還是前裝的,偏廂車又高,導致炮手裝填都要墊著腳或者踩著木墩什么的才能夠著。
車廂里放著火炮還有火藥包啥的,士卒點火都心驚膽顫的,不說其他炮口位置你總不能封死吧?,到時候敵人射火箭上面帶個油管啥的,這些炮還不變成一個個火炬。
新炮雖然盡可能的降低重量,但是還是達到了一千兩百多斤,四輪偏廂車就算載貨能力更好,但是本身他自重就大,在裝一門炮,剩下的運載量還能裝幾枚炮彈?
而且車輛太重會極大的限制炮車的通過性,到時候這也不能去,那也不能走,那還造他干嘛?
火炮震動大,射幾炮都能給車震壞,要是造的更重,那豈不是裝彈更少?所以這是一個悖論。
最后湯若望給了一個實驗報告,認為朱慈烺把火炮裝在偏廂車上的設計是錯誤的,也就是耿直的湯若望敢沒腦子的這么直接指出來。
所以朱慈烺在土坦克計劃破產之后,朱慈烺也想過分成兩輛車,火炮專門制造炮車裝,咱搞拖掛式的。
但是火藥呢?所以原本的偏廂車設計完全被推翻了,而新車設計還沒有方向。
這根本不是一輛車的問題,這特么的車一變很多戰法都要跟著改變,首先火炮不能放在偏廂車上,那放火藥也是一個風險啊,敵人知道你車上有火藥,不火攻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