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回到昨天采摘榛蘑的地方,再往前搜尋了幾十米后,很快又發現了許多榛蘑,全收割后估計得有個5、6斤,這讓蘇陌高興到嘴都差點沒咧到眼睛上。
“哈哈哈哈!”
“爽啊!”
“大豐收大豐收!”
“陌爺牛杯大發了!”
“陌爺你是不是開了運氣掛?”
“這也太過癮了,這樣下去背包都要裝不下了。”
......
然而驚喜還沒結束。
蘇陌再往前搜尋了100米的范圍,再一次有了意外的發現,在林子深處的一小片空地中,長滿了一朵朵碩大肥厚的土黃色傘傘。
“噢~”
“哈哈哈哈哈!”
“發財啦發財啦,水友們,好東西啊,這是可食用的牛肝菌啊!”
只見蘇陌大笑著飛奔過去,扒拉開地上的枯枝碎葉,拔出一朵土黃色的傘傘,舉起來忍不住喜悅的說道:“牛肝菌是個超級大類門,一般常見可食用的牛肝菌主要有白牛肝菌、黃牛肝菌、黑牛肝菌、紅牛肝菌。
其中,最香的是黑牛肝菌,而最出名的是紅牛肝菌,民間俗稱見手青。
大家可能都聽過這個俗名,見手青,是具有傷變后呈靛藍色顯色反應特征的一類牛肝菌的統稱。
見手青物種數量龐大,隸屬于牛肝菌科,大部分歸到牛肝菌屬,這里就不細說了哈,菌子很復雜,講到天黑我都講不完。”
雷爺聽著,不禁點了點頭,不愧是真菌大師啊,仿佛就沒有他不懂的菌子,太強了。
民間把傷變后呈靛藍色顯色反應特征的菌子都叫見手青,大部分處理方式正確的確可以吃而且很好吃。
但事實上有部分的見手青是有毒的,這也是為何每年都有吃見手青出事的。
“而我手里的這個屬于黃牛肝菌,準確的學名叫作褐環乳牛肝菌,它以在潮濕時黏糊糊的質地而出名,在東北人們叫他黃粘團子,也有叫松蘑、黃蘑的。”
畫面給到了蘇陌手上蘑菇的特寫,金燦燦的好一大朵,上面有一層滑溜溜的粘液,傘蓋反面有一個個疏松而又致密的透氣孔。
“人們之所以叫它黃粘團子,就是因為其蓋子表面有一層特別黏膩的黃色薄膜,而且這粘膜中略帶毒性,是要撕掉才能吃的,很多人吃了黃粘團子會肚子疼,大多是因為這層粘膜沒去掉。”
蘇陌說著,動手撕掉了黃粘團子的粘膜,再剝掉下面泡沫一般的菌褶,就露出了里面乳酪般細嫩的肉。
“大家看,不同于見手青,受傷就變色,黃粘團子的肉色質奶白,肥嫩滑脆。
牛肝菌嘛,顧名思義,牛肝菌家族中的所有種類,吃起來都很像嫩滑的動物肝臟,并且沒有脂肪的肥膩感,口感有點像是在吃肉。”
蘇陌一邊介紹著,一邊心里也是狂喜不已。
黃粘團子與松樹、落葉松、云杉和冷杉等樹木形成外生菌根,采挖了蘑菇,但蘑菇的菌絲仍然存在于土壤里,就跟在植物身上摘了果子一樣,來年還能生長。
這就意味著,蘇陌又可以在此標記一處蘑菇采集地,在冬天來臨大雪覆蓋之前,他每隔幾天都可以到這里巡視巡視,看看有沒有新長出來的。
這可是穩穩的幸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