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斧牛排:擂牛帶骨眼肉,因其獨特的雙脊骨雙肋排結構,每只牛可取26只完整戰斧,標準長度75厘米,重6公斤。
牛排新鮮完整取下,以本系統提供恒儲柜冰鮮層冷藏至少十小時。
制作菜肴前以大粒海鹽及黑胡椒碎腌制30分鐘,入鐵板煎至雙面焦香,干紅蔥,辣椒,月桂葉,整頭大蒜,牛油放入烤箱,熟后即成。
上菜時以火酒點燃,燃以魔鬼椒粉末,
提升筋肉強度,增加耐受力,勇猛無敵者,方可享此菜肴。”
戰斧牛排源于大災變前,印第安語的說法為“Tomahwakcut”,意即斧頭,是牛肋骨部位一種特定切法。
對牛只的年紀,所用的飼料以及牛排的尺寸都有相當有嚴格的標準,通常約6個月大的小牛在戒奶之后喂養70天再進行宰割,于肋骨部位切出長約30厘米的骨頭以及重約1公斤之連肉骨,由于形狀像斧頭,于是稱之為戰斧牛排。
一頭牛只最多只能切出9~10份戰斧牛排,尾段肋骨因為太短而且肉不夠肥厚故不能切成斧頭狀。
這樣奢侈的吃法在大災變之前一度非常流行,一份戰斧牛排大概是5-6人的分量。
可以預見的是,林愁幾乎找不到系統菜單中的所有香料。
“不管了,先搞定這只擂牛。”
林愁感覺很哀怨,這黑心系統越來越喪病了,這TM真是末日系統來的?
當然來說,講究的廚師像做出一份完美的牛肉菜肴,是要從殺牛開始的。
大災變前老一輩人殺牛,“點穴”是最好的手段。
牛通人性,殺牛之前,不能面帶殺氣,讓牛看見刀子,這樣死去的牛肉據說會苦澀僵硬。
最好的屠夫會選擇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用手輕輕撫摸牛脖頸位置,待脖頸位置隆起一個兵乓球大小的鼓包,從這個位置點穴殺牛,牛不僅毫無痛苦,而且肉質更加鮮嫩美味。
好的,現在讓林愁忽略這個關鍵的部分,從解剖開始,畢竟這只擂牛已經死于意外,不可能讓它重新活過來再被林愁捅一次。
擂牛實在是太大了,林愁破開肚子之后,費了半天力氣也沒辦法把牛分成兩片。
毛球從林愁的肩膀上蹦跶噠的落下來,“嘰咕嘰咕?”
探出無數細絲,束縛住擂牛的四肢,隨著林愁砍斷骨骼皮肉,牛身打開,“仰面朝天”的擺好了姿勢。
將牛皮剝離軀體,展開鋪在地面。
取出內臟,沿左側肋骨于脊柱的連接處均勻的將左側肋骨整扇與脊柱劈開,擂牛就分成了兩扇。
兩條脊柱,兩扇肋排。
系統規定,只取右側帶脊柱的部分。
僅僅完成這兩個步驟,就花費林愁近三個小時。
每節脊柱帶著完整的肋條和雪花一般的牛肉,在肋骨三分之一處斬斷,一只只75厘米的完整戰斧大功告成,這是戰斧牛排所需要的原材料。
“其他部分怎么辦?”林愁向系統提問。
白字“本系統所提供的菜肴制作方法為合理利用食材最精華部分,余者邊角料皆棄之不用,不建議宿主將其制作為菜肴,臥槽!”
林愁真想一巴掌送它去見嫪毐老仙,想必他老人家會很喜歡這種連臥槽都不會用的混蛋。
來來來,你繼續說,語文老師的棺材板我幫你按住了!
林愁將一只擂牛分成若干大塊分別存入冰柜冷凍,連牛頭,牛尾,下水都沒有浪費,處理好之后也分別保存起來,二階擂牛啊,這么珍貴的食材,浪費一絲一毫都是罪惡。
某些將其稱之為邊角料的紗布系統,統統見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