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母如今也四十了,本是荊州人跑來長安這邊,就有些吃受不住,如今又要往西涼跑,諸葛亮擔心鄧母的身體會吃受不住。
“恩師放心,有先生在的地方,怎會是苦寒之地?”鄧艾笑道。
諸葛亮聞言點點頭,的確不算,而且……作為劉毅的老友,劉毅跟鄧母之間,多少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在,或許自己還真是白擔心了,說不定人家巴不得立刻就過去呢。
“也罷,回去問一問,若是鄧夫人答應的話,盡快啟程,伯淵那邊今秋怕是有大戰。”諸葛亮囑咐道。
“喏!”鄧艾答應一聲,躬身告退。
諸葛亮也沒留人,劉毅這次送來的書信中,可不只是要鄧艾一個人,當然也沒要朝中太多人才,除了鄧艾之外,都是一些擁有技藝的人才,用劉毅的話來說,是那種專業性人才,或是墨家,或是法家,甚至家,去那邊也是開辦書院,教授弟子,跟云南書院、漁鄉書院、墨城書院的興致差不多,但這次去的人有些多,按照劉毅的說法,教授的都是基礎知識,更深入的知識,需要去大漢的各大書院去進修。
隱約間,諸葛亮察覺到一些劉毅的心思,早年兩人還在隆中的時候,劉毅曾說過一些類似的概念,書院分級,從教授最低的基礎學問一直往上晉升,而朝廷則從最高等級的學府中挑選人才,優中擇優。
此前劉毅顯然也有這個心思,只可惜無論蜀中還是荊州,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一是當時的人才不夠,二來嗎阻力很大,那幾家書院已經遭到很多人的不滿,如果進入到全民讀書時代,知識和書本不再是稀缺物資的話,恐怕會有很多人跳出來反對吧?
諸葛亮猜測,劉毅那邊恐怕已經建好了印刷廠,大規模拓印書籍了,還真是不放過任何一次可能的機會啊!
諸葛亮對于這件事,不阻止,但也不支持,要做到這一點,很耗時間,至少要靠三代人齊心協力才能完成,這還是樂觀的,但人終究會老,會死,若有一日劉毅沒了,還有人能夠接替他,將他未完成的事情繼續下去?
就算有,繼承劉毅意志的人,是否有劉毅的本事?這沒人能夠說清楚,諸葛亮選擇做一個旁觀者,劉毅能夠成功最好,若不能……至少自己可以保他一命。
鄧艾辭別諸葛亮,返回家中時,卻看到了呂玲綺的侍婢在這里。
呂玲綺和鄧母算是閨中姐妹了,幾十年的交情,早年鄧母還一直在劉家,照顧過呂玲綺很長一段時間,說是姊妹情深也不為過。
侍婢顯然也認得鄧艾,連忙躬身行禮。
“姨娘來了?”鄧艾一邊往里走,一邊笑著詢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