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他現在這么搞非要被定為造反不可。可是到現在清廷都沒有找他的麻煩。一方面清廷是出于對琦善的信任。最主要的還是現在太平軍對清廷統治根基的威脅,轉移了清廷所有的視線。
這也是為什么董書恒發展得這么急。事實上他也不知道現在的大好形式什么時候就會被打破,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個小事,這里面的變數實在是太多了。
國際上,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清廷在國際上還是一個大國,這個老牌大國最后一塊遮羞布還沒有丟掉。
西方列強能夠影響的也就只有東南的幾個港口城市,還無法深入內陸地區。這也為董書恒發展民族工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洋貨目前要進入內地還很困難,這讓董書恒旗下的工廠很容易地就占領了內地的市場。
接下來就是對淮海軍軍政系統的改制。
董書恒依然擔任淮海軍總統制,總領淮海軍軍政一切工作。
行政方面成立淮海軍政務幕府,(歷史上的湘軍也開衙建府,成立了一個這樣的組織)簡稱軍政府。取代原來的行政總署。曾憲風擔任軍政府總理,總領行政工作。
劉明遠擔任副總理,兼商務部部長。商務部下設淮海軍資產管理委員會,原淮海集團下屬企業全部劃歸這個資產管理委員會管理。
不過,其中的農墾和漁業公司劃歸農業部管理,陳冬生依然擔任農業部的部長。
另外,遠洋船隊和內河運輸公司劃歸交通部管理,交通部還管理著整個淮海軍勢力范圍內的道路規劃建設以及維護。第一任交通部長是王千里,這是一個南洋華人,此人在英國學習參與過鐵路建設。因為后面董書恒要大建鐵路,所以這次把此人提了上來。
外交部,劉青北擔任外交部部長,總管淮海軍的對外交往事宜。
財政部,部長原淮海公司的財務總監宋品華擔任,主管淮海軍系統的預算以及收支工作。另外一個人讓大家都沒想到,就是胡光墉擔任財政部副部長兼任長江銀行總裁,分館金融工作。
情報部,由原來的情報司升級而成,依然是由季明山擔任部長,鄭劍擔任副部長兼行動局局長,周紅英擔任副部長兼外勤局局長。行動局負責任務的執行,外勤局負責管理各地的暗探。
另外還有民政部,警察總署、工業部、水利部、衛生部、教育部……
隨著地方協響辦職能的強化,繼續使用這個名字已經不合適了。因此董書恒將地方各級協響辦改為地方各級軍政府。他的目標就是將淮海軍勢力下的地方全部納入軍政府管轄。架空原來清廷的府縣架構。
軍政府第四季度的主要工作就是將蘇南的軍政府建立起來。由于蘇南以前是賦稅重地,清廷比較看中,因此要想做到跟蘇北一樣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