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閣下的這個會,應該與東海岸線鋼鐵長城計劃、全球峰會以及對抗第二天災的策略有關。
據說,今天這個會議開到晚上十一點才結束,但會議卻仍沒有得出結果,明天要接著開。
而在翌日,蘇然還在京都忙碌,這個會卻仍沒有結束,一路又開到了第三天。
而第三天的時候,北極行動的華夏科考隊,終于是從熊國回來了。
專家團隊與軍方人員是乘坐熊國特供的飛機回來的,這樣要快很多,也會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而遼遠號則仍通過海陸返航,當北極行動團隊落地京都的時候,龐大的遼遠號破冰船還在大海之上行駛呢。
賀教授和北極行動的科研團隊帶來了好消息。
他在摩爾曼斯克軍事基地里與熊國專家團隊的共同研究中,一期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他們成功地分離出了血色絲線的三維病菌體細胞,并找到了扼制與殺死它們的辦法,這讓賀教授等專家團隊以及參加北極行動的眾多戰士們都徹底擺脫了污染下的受影響的風險。
而且,在一期實驗中,他們越發地確信,這種血色絲線很有可能可以成為幫助人類更深層次地了解、感知暗能的渠道與閥門。
不過,想要真正實現這一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與物力資源,以及時間,才能夠得出最終的準確結果。
而在飛機抵達的這一天,蘇然也是專門前來接機了。
來接機的不止蘇然一個,北極行動抽調專家、部隊原所在機構與部門的人員以及他們的家屬都在場。
蘇然有意躲在人群,也并沒有引起什么人的格外注意。
——他打算挖一挖北極專家團里的人。
當然,蘇然還是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的,像是主要負責研究血色絲線與那塊長方形隕石的賀教授等核心研究團的人,蘇然是不會去挖他們的,蘇然想要挖走的是一些在研究中并不能派上太大用場的專家,比如白淺等研究方向與血色絲線等沒有關系的。
蘇然的如意算盤打得可謂是相當的響亮——他想得清楚,京都的專家現在不好拉攏了,但北極行動的專家們可以啊,他和他們相處過,還救過他們,大家的關系都還可以,這便是殺熟的好機會。
這也是蘇然如此積極地跑來接機的原因。
當然,這段時間雖然蘇然是在到處挖人,但別的事情也沒有耽誤,提出軍需物資的需求也早早地報了上去,而勞動力方面的事情也是一催再催。
在京都里,蘇然相當地節省時間,他要花最短的時間辦完事情,然后返回濱城。
身為濱城的負責人,蘇然的考慮,必須是方方面面的,不光是作戰與生存那么簡單,還有整個未來的規劃。
便在蘇然胡思亂想的時候,不遠處,撞在華夏北極行動團隊的熊國飛機,終于完成了著陸。
北極行動團隊,回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