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如此的期待,郭瑾認真的祈禱著他的兄弟馬到功成。
或許是郭瑾的祈禱有了效果,郭珺已經成功登陸印度大陸。
途中雖然遇到海上風暴和險情,但還算是運氣不錯,命保住了,只是沉了幾艘船,失去了一些糧草。
他的登陸位置在印度的東南部,德干高原東部較為寬闊的沿海平原地區。
發源自德干高原的數條河流從西向東匯入印度洋,給沿海平原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來自印度洋的水汽進一步使得這一代降水豐沛,土壤肥沃,利于發展農業。
登上這片土地之后,幾乎是立刻的,那些跟隨著船只在海上顛沛兩月余的農業專家們就非常激動的告訴郭珺——這里適合發展農業。
假以時日,這里一定可以成為盛產糧食的沃土,一定可以填補他們的開拓進取所需,不需要朝廷長時間的輸血。
啊,我知道,我當然知道這里適合發展農業。
但是,我來這里又不僅僅只是來發展農業的。
我要的是建立屬于我自己的國度啊。
郭珺率領主力登陸之前,他們登陸的地方已經是魏帝國沿海商路的一個據點了,已經有海軍士兵在這里建立小據點,管理小據點,并且隨時等待著來自國內的商船靠岸、休整、補充。
郭珺的抵達使這里的管理者興奮不已,他們非常熱情的向郭珺講述這一帶周圍的情況,以及郭珺非常在意的土著人聚居點的問題。
“也就是說,這一帶有不少人居住,也有不少人已經把這些土地開墾了?”
郭珺眼冒精光,很感興趣的詢問。
“是的。”
據點最高管理者、海軍中層軍官王海波向郭珺匯報:“周圍這一帶,方圓數十里之內,有十八個夷人聚落,咱們和其中三個交過手,把他們打了回去。
他們似乎覺得咱們出現在這里對他們不是什么好事情,不過當咱們把他們打回去之后,他們就改變了態度,十八個夷人部落開始選擇和咱們貿易,用他們的農作物交換咱們的兵器,還有一些小玩意兒。”
“他們都用些什么武器?”
“木棍,石頭,還有一些像是弓箭的東西,以及一些打獵用的獵犬都能被他們放到戰場上,鐵器也有,但是數量很少,質量很差,所以打起來完全不是咱們的對手,但是咱們人少,不便追擊。”
郭珺點了點頭,又問道:“所以你和他們換了武器?”
郭珺看向王海波。
王海波撓了撓腦袋。
“換啊,為什么不換?多一點糧食,咱們吃的也好一些,他們這里的糧食和咱們的差不多,能吃,不瞞公子,我實在是吃不管那些海貨,咱們這里開墾的土地數量又實在有限。”
“你不怕他們用換來的武器再攻打你們?”
“也擔心過,所以一開始留了心眼,只給了刀,沒給弓弩,結果他們沒用武器打咱們,倒是去打那些沒和咱們換武器的部落了。”
王海波似是嘲諷般的笑了笑:“然后打了敗仗的部落也來和咱們換武器,換了之后接著再打,然后武器用光了接著再來換,換了再去打,特別有意思。
打到后來,甚至還有幾個夷人部落邀請咱們的人去幫他們打,幫他們指揮,打贏了就送我們財物和戰俘,咱們還因此得到了不少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