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他出征而去,留下中央軍群龍無首,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統兵人選。
于是在趙云離開之后第二天,郭瑾身著鎧甲,手持天子劍,前往中央軍各大軍營檢閱部隊,賞賜軍隊肉食、酒水,巡視軍營。
然后郭瑾下令中央衛軍四將軍有事直接上表給皇帝,他將為四將軍開辟中央軍奏事綠色通道,有什么問題直接寫奏本遞給皇帝,皇帝親自幫他們解決這些疑難問題,他們完全不用擔心。
郭瑾沒有另外設立一個臨時的衛軍將軍來代替趙云行使衛軍將軍的權力,而是自己化身為【衛軍將軍】,自己親自處理衛軍的軍務。
衛軍四將軍中負責留守的夏侯淵和郭棟將直接聽命于郭瑾,向郭瑾奏事,不用繞道任何地方,直接就可以向他傳達請求。
郭瑾不動聲色的順理成章的把衛軍軍權掌握在手里,直接給衛軍的將軍們下令辦事。
不過,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意。
郭鵬感到憂慮的事情,郭瑾并非沒有考慮到。
事實上在郭嘉提出趙云這個人選的時候,郭瑾就考慮到了問題所在。
郭鵬曾說過,中央軍這個大團體除了皇帝之外,不適合設立一個總的話語權代言人,否則很容易走上羅馬帝國的老路。
羅馬帝國的老路是什么,郭瑾也知道,禁衛軍把持著皇帝人選的資格,誰給他們的好處多,他們就擁立誰做皇帝,搞得皇帝不像皇帝,國家不像國家,吃棗藥丸。
所以中央軍不需要衛軍將軍,甚至連前后左右四將軍都不應該是實職,最好只設立一個虛職,徒有其表,沒有實際事權。
真正的統兵權應該直接下放到校尉一級別,將軍級別的統兵者應該只在戰時有統兵征戰的權力,其他時刻就該是個吉祥物。
校尉人數就太多了,一盤散沙,不可能全體聚集起來形成一股可以威脅皇帝的勢力,就算在政治危機時期也難以聚成一股力量影響朝政,面對皇權只能頂禮膜拜。
郭瑾的軍事威望不足,不該設立中央軍的實權將軍威脅自己的皇權。
郭瑾深以為然,選擇趙云做主帥的同時,也意識到了危機和機遇的存在,于是他利用趙云帶兵出擊的機會,直接和衛軍四將軍建立了聯系。
接下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
第一步,把衛軍將軍虛職化,第二步,進一步把四將軍虛職化,把實權下沉到校尉一級別。
非戰時以校尉直接統領衛軍、對接皇帝,戰時再讓自己屬意的將軍掌握實權,統兵出戰。
他覺得郭鵬設立起來的【戰時】和【非戰時】的理念非常好,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如果沒有這個理念的貫徹落實,他面對一些年齡歲數功勞資歷都遠在他之上的前輩武將們還真不知道該怎么下手。
但是郭鵬推行了【戰時】和【非戰時】的理念之后,他想要動手就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