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為人不惜一切的辯白這樣的事情,是越來越少了。
進入郭瑾時代之后,很多人來不及轉變思維,一旦嗅到政治風暴的味道之后,立刻縮了起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打算什么都不管。
然而他們似乎忘了郭瑾積累政治資本的高光一戰就是【奮不顧身】救下了曹洪。
立刻就有人明白了,這一波不是單純的政治斗爭,不是那種為了清洗而進行的郭鵬式政治風暴,而是另一種模式的全新的政治動蕩。
人們發現郭瑾似乎并沒有郭鵬那種一言不合蕩平全族的氣魄和手腕。
這讓很多人感到后悔。
后悔他們沒有摸清楚新皇帝的脈搏。
但是現在也晚了。
只有關羽一個人出于自己的意愿【抓住】了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關羽估計會有一次更上一層樓的機會。
就是不知道是哪一次了。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發生又突然結束掉的風波里,除了突然殺出來獲得利益的關羽之外,其他人好像都不是什么贏家。
本性難移的張飛當然不用說了,職位丟掉了,回老家賦閑去了,也不知道還有沒有起復的機會。
趙云等人好像也不是贏家。
他們對張飛窮追猛打,造成了一陣恐慌,使得整個軍隊系統人人自危。
而在郭瑾終結了這一陣恐慌之后,那些因為恐慌而不敢站出來的人們對他們充滿了不滿。
不少參謀臺和兵部乃至于衛軍系統里的人都對這一波趙云等人的做法感到不滿。
覺得他們這樣弄實在是不合時宜,就算放倒了張飛,實際上也沒有得到什么。
趙云原本因為成為了衛軍大將軍,大魏帝國第一軍人,聲望剛剛攀上頂峰,結果第二天就忍不住的彈劾了張飛。
好像迫不及待要證明自己的新身份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益似的。
結果張飛是倒了,但是趙云自己好像也什么都沒有得到。
反而還有些失去的東西。
比如——名望。
一直以來低調做人做事的趙云,居然彈劾了三十年交情的張飛,這讓很多軍隊里的人感覺趙云是不是膨脹了,是不是忍了很久終于要爆發出自己的本性了。
趙云的名聲受損了。
大家忽然覺得趙云好像也不是什么圣人,他的人設好像已經崩塌了似的。
而那一群跟著趙云一起彈劾張飛的軍隊系統的人也沒討到什么好處,反而惹的一身腥氣。
每個人在軍隊里的名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受損。
落井下石這種事情做起來舒服愉快,但是事后的反噬顯然也不是隨便某個人可以承受的起的。
張飛去職之后,他的兩個職位——西域三府守備軍總指揮使和北庭都護府守備軍指揮使的職位沒有一個落到他們這群人頭上。
他們本來指望著放倒張飛給自己出口氣,然后趁機拿到軍職更上一層樓,但是他們的想法破滅了。
郭瑾只是提拔了講武堂優秀畢業生、在此次西征戰中立下功勛的新人軍官王仲武接任張飛的北庭都護府守備軍指揮使的職務。
而且并沒有重新設立西域三府守備軍總指揮使的意思。
就好像這個職位不曾存在過——僅僅存在了一天,就消失了。
張飛這個新晉五虎大將之一的身份也就保持了一天,然后就再也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