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接下來這場戰爭他獲得勝利,攻入泰西封,他就能一石二鳥,達成自己的全部目標。
不僅可以打敗安息帝國掠奪財富獲取威望,還將真正成為這支軍隊的主人,從并不強勢的執政官變成強勢的皇帝,真正掌握軍力。
一旦掌握軍力,他的處境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趁著馬克里努斯剛剛死掉、禁衛軍內部勢力來不及整合的時候,打下泰西封,加急樹立自己的威望。
如此,戰勝之后就能趁虛而入,按照自己的想法整合禁衛軍的內部,所以。他決定把全部的心思投入到了即將到來的進攻作戰之中。
拿下泰西封,挫敗安息帝國,成就自己的帝業!
曹沖之并不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在某種意義上再度改寫了歷史。
改寫了羅馬帝國的歷史。
不過這不重要。
因為歷史早就被另外一個人改寫的面目全非了。
曹沖之本人就是這個人改寫歷史的產物。
而他的出現,只是這一改寫之中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真正的改寫,是中華帝國甚至無視了土地的束縛,開始了向海外的探索與占據。
中華帝國從來不是因為技術的原因不去探索海外的。
探索海外的技術從來就不缺乏。
既然羅馬人可以從非洲的埃及出發抵達中國東南地區從而見到孫權,那么就證明公元三世紀的的航海技術足以支持人類從非洲抵達亞洲。
那么就證明中國人也可以從東南沿海出發,抵達非洲,抵達埃及,進而通過地中海抵達羅馬,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
但是并沒有人那樣去做。
這顯然不是因為技術原因不過關,主要是因為政治因素,還帶有一點文化傳統以及經濟現實的限制。
換而言之,政治上一旦決定可以出海了,中央的意志決定了,中國人必將爆發出強大的行動力——比如南宋的海上貿易,比如明朝的鄭和下西洋。
郭某人的存在給中國人出海提供了充分的政治便利和技術需求,甚至還有經濟支持,那么中國人對外殖民開拓的基礎就有了。
他的五個出于政治因素必須要向外尋求生路的兒子就是這一行動的前驅。
他們的存在必將為中國人的對外開拓提供絕好的視野。
而郭珺,就是這一行動中前驅中的前驅。
此時此刻,正在印度東南沿海地區的郭珺正在竭盡全力呵護著他所要建立的國家的基礎。
他渴望已久的物資運輸船隊已經成功抵達了他所開辟的全新的港口,他給這個港口取名為安海港,意為使大海安定。
經歷過長途遠航之苦的他充分了解大海的兇險與可怕,可以說沒有誰比他更懂大海了,他非常渴望給自己運送物資的船能平平安安的抵達,任何一艘船出事對于他來說都是血虧。
還好,這一次運氣不錯,只沉了一艘船,沒死人,船上的糧食全都喂了魚。
的確還好,比起他上次沉了三艘船死了三百多人的海難來說,還算是平穩安全的。
龐大的海船隊給他帶來了他急缺的糧食等食用補給,還有他需要的各色匠人,還有筑城專家、防疫專家、農業專家等等,來給他補缺補差,幫他盡快打下一個國家的底子。
為了降低成本,人來的很少,來到這里的除了海員和海軍士兵之外,都是專家工匠之類的,都是來這里工作的,閑雜人等一個沒來。
他們的到來解了郭珺的燃眉之急,幫郭珺解決了糧食問題。
過去的幾個月里,郭珺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糧食不夠吃是一種怎樣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