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別離浮上心頭,當日的一幕幕重現于腦海,諸葛亮感慨萬千。
“臣微末卑鄙之人,怎敢勞煩太上皇記掛十年?”
“為魏國做出功勛之人,我到底都還記著他。”
郭鵬松開諸葛亮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坐吧,十年未見,我有好多話想要對你說。”
諸葛亮抿了抿嘴唇,謹遵圣命,請郭鵬先坐,他隨后坐下。
之后郭鵬詢問了他十年來的心路歷程,詢問他從敦煌縣令到敦煌郡守再到北庭都護的人生旅程,詢問他在這期間領悟到的東西。
“當初臣想要離開洛陽到地方,就是想知道從中央到地方,一道政令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要經過幾次轉手,從中央最開始生成,再到執行于地方,究竟要經過多長時間。
這期間會發生什么變化,中央的政策會如何落實,會不會遭到人為篡改,一層一層下到地方,是否會失去本來的意思,從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變成坑害國民的惡事。
如果有,那么變化是從何開始誕生的,如果沒有,又是什么使得政令如此暢通,到了真正執行的時候,地方又會如何執行,是會原封不動的執行,還是自行更改,中央又會如何處理。
而這一切最終作用到黎民百姓身上,又會發生什么,到底是利民了,還是損害了他們的生活,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而不是更加輕松,這一切,就是臣想要知道的。”
諸葛亮侃侃而談道:“這十年來,承蒙太上皇、陛下信賴、任用,臣終于明白了臣在洛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什么,而在地方上做的一切又是為了什么。”
“你懂了?”
郭鵬很是欣賞的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拱手。
“不敢說全懂,但是,政令如何上傳下達并且最終執行,這中間的過程和曲折,臣是終于明白了,也明白為政者最重要的是什么,以及該怎么做。”
郭鵬點點頭。
“那你說說,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最大的感悟……”
諸葛亮沉吟片刻,緩緩開口道:“若要說最大的感悟,便一定是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了。”
正在喝茶的郭承志一愣。
郭鵬收斂起笑容。
“繼續說。”
“遵命。”
諸葛亮點頭,開口道:“臣在中央為官時,時常感慨地方無能,一道政令貫徹起來如此緩慢、低效,非要中央派人督促不可,否則絕不按時按質辦成。
臣當時心中對此多有埋怨,相當不滿,覺得地方官員尸位素餐,只知道拿俸祿,對朝廷政策陽奉陰違,不放在心上,理當嚴懲。
而離開中央來到地方,臣卻又時常感慨中央不了解地方苦楚,只知埋頭制定政策,卻不肯抬眼看看真實的民間,制訂出一堆不合實際的空洞文章,對于地方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