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承志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是不對的事情,那就要改。
他不曾考慮過在政治體制上做一些變更,是多么大的工程,會產生多么大的牽扯。
乃至于為此支出的錢財又是多少。
“見死不救只是一件事情,具體,且光明正大,眾目睽睽之下,好規定,好限制,好執行。”
郭鵬看了看諸葛亮,又看了看郭承志,緩緩開口。
“但是官員之間的事情,本也不是光明正大眾目睽睽之下,更不具體,牽扯甚多,一旦規定下去,必將引起官吏大范圍的恐懼、憂慮,他們會抵觸,會想方設法回避此事。
這也會激化同僚之間的矛盾,無窮無盡的相互扯皮,推卸責任,互相指責,只會帶來反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做會極大提升朝廷在這方面的錢貨、精力的支出。”
諸葛亮低下頭,不言不語,顯然對此深有感觸。
這樣的事情,難道能指望地方官員自己糾正自己解決嗎?
還是官官相護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到時候還要朝廷派人去解決,那么就會極大的增加行政成本,朝廷會不堪重負。
畢竟這也不是一封郵件一個電話就能了解地方局勢的時代,什么都要派人去看,派人去要車馬,要時間,要旅費,這些都是支出。
貿然增加一些律法、規定,看起來簡單,只是白紙黑字,其實里頭都是錢。
沒有健康的財政,玩不起中央集權。
魏帝國的財政目前來看還是充裕的、健康的。
郭鵬把稅收抓的死死,還不斷的開源,國庫充裕,內庫飽滿,看起來是非常興盛,但是誰知道以后會出現什么問題?
行政成本必須要壓制,必須要控制,否則那么大的國土,遲早會把朝廷財政給拖垮了。
郭魏帝國強勢的中央集權已經讓帝國的行政成本十分高昂,繼續增加,就很危險了。
郭鵬在延德十三年退位之前審視帝國財政支出的時候,發現用于官員薪俸支出和官員外出公干的公務費用已然成為了帝國財政支出的大頭。
直追軍費。
這是中央集權貫徹落實的情況下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這期間也不知道有多少濫用公帑的事情,所以郭鵬把增強稅務部門這件事情留給郭瑾去做,把稅務部門打造為強力部門,緊抓稅收不放松。
否則這種程度的中央集權維持不了幾代人,最多三代,朝廷財政不堪重負,中央集權就將衰落下去。
為了侵奪地方權力、貫徹中央意志,中央官吏的數量必須有所保障。
必須要保證人數足夠,才能隨時外派地方辦事,監督地方、打壓地方。
魏帝國的中央官吏數量遠超秦漢,其中吏員規模更是龐大,遠超先漢后漢兩漢相加,大量中央吏員散步天下,奔波勞碌,為魏帝國的中央集權立下汗馬功勞。
而這一切的基礎,則是朝廷天文數字一般的薪俸、福利支出。
早期創業時,由于官吏數量少,郭鵬還能給官吏比較不錯的待遇,發一些福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