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稍微解釋了一下他的過往經歷,還有魏帝國建立前后的血腥政變。
當然,是按照郭鵬的劇本美化之后的。
任永知道的也不全,都是郭鵬美化之后的記載,至于真正的情況,知道的人不會說,不知道的人就永遠也不知道了。
“原來如此。”
任永緩緩點頭,姑且算是了解了一下司馬家族跌宕起伏的命運歷程。
但是很快他又感覺有點不對勁的地方。
“等等,司馬都護,照理來說,屬吏對于舉主所做出的決定,當然是要遵從的,不過唯有造反一途,就算是屬吏、故吏也可以不用追隨。
荀彧等人密謀弒君,那可是不赦之罪,是造反,這樣可怕的事情,令兄沒有參與,難道不是正確的做法嗎?怎么會失去前途呢?”
任永的疑問,恰好是司馬懿察覺到的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說法里唯一的漏洞。
這是郭鵬自己也沒有辦法彌補的漏洞。
因為這是當時的人心所推動的結果,不是個人所能彌補的。
司馬朗的去職,是當時了解內情、同情荀彧的人們不敢對郭鵬提出質疑,轉而遷怒的結果。
司馬朗病愈之后,還是出任了職位的,繼續擔任職位,郭鵬似乎打算重用他,但是司馬朗被人們認為沒有氣節,是個厚顏無恥的人,茍且求生,沒有資格繼續做官。
他們排擠他。
荀彧和臧洪等人被殺是無奈的事實,但他們努力維護漢朝法統地位、努力維護漢朝正統的行為還是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官員在心底里的贊同。
郭子鳳之心,路人皆知,當時的人們該了解的都了解了,但是他們懾于郭鵬血腥的屠刀和殘暴的武力而不敢言語,不敢反抗郭鵬。
怕死。
但是心里又實在是不服。
沒辦法,他們不敢對郭鵬下手,只好用冷暴力對著荀彧身邊的背叛者司馬朗出手。
他們覺得司馬朗身為荀彧的屬吏,沒有和荀彧共同進退,眼睜睜看著荀彧赴難,自己卻好端端的活著,實在是無恥到了極點。
這群心底里同情荀彧的人不敢明著違抗郭鵬,就用冷暴力終結了司馬朗的仕途,發泄了他們心中的憤懣和不滿。
所以本質上,司馬朗的去職,是當時廣義上的反對派對郭鵬即將篡權奪位的最后一次集體反抗,是他們對漢帝國的最后一次效忠。
盡管這種反抗非常微弱,傷不到郭鵬一根汗毛,但也是反抗。
郭鵬對這種反抗是沒辦法的。
為了一個司馬朗激起是人們的集體反對,從而徹底撕破臉皮,那是沒有必要的,當時可沒有科舉官僚讓他用,他必須要依靠士人官僚治理國家。
于是他只能放棄司馬朗,讓司馬朗做了替罪羊。
那次微不足道的反抗帶來了郭鵬所編織的彌天大謊里唯一僅存的邏輯漏洞。
只要對前漢察舉和征辟制度做一番了解,就會發現,如果按照郭鵬編劇的官方說法,司馬朗這個特殊的存在應該是得到升職的機會并且前途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