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益一開始沒想到這一點,諸葛亮這一點題就讓他想到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穩定官吏們的情緒,而穩定官吏情緒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知道自己不用承擔責任。
責任一旦甩掉了,官吏就無事一身輕,非常愉快,就能辦事了。
“只是不知道安息何時恢復太平,何時再來西域了。”
錢益雖然對中央那群老朽十分不滿,但是也知道問題真的在安息人身上。
如果安息人不來,中央就算投錢過來也沒用,這是個無底洞。
沒有消費,如何帶動得了一地商業呢……
所以,該關的,必須要關,他必須要全力與諸葛亮協作。
諸葛亮決定利用自己的人望和威信,召集名單上的商戶們共同商討這件事情,與他們協商一個解決方案,最好利用對話與妥協的方式把問題解決掉。
信譽這個事情對于商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失掉了信譽,商人的事業就完了。
對于政府來說也一樣,失掉了公信力,政府就只能用暴力辦事了。
暴力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該是最后手段,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而且一旦用了暴力,公信力就很難再次凝聚了。
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對于暴力的使用,他始終非常謹慎,覺得能不用就不用,盡量不要讓警隊以一種暴力姿態出現。
否則警隊也會失去公信力。
另一邊,朝廷對于郡守、縣令能否妥善利用警力也持有保留態度,所以才讓刑部介入,給郡守、縣令上一道枷鎖。
諸葛亮由此認為不宜輕動警隊,盡量去對話、談論,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案,與大家做一做妥協,不要做那種強行損害民眾利益的事情,那對于官府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
要吸取前漢之所以被魏取代的經驗啊。
錢益表示支持,警隊確實不宜輕動。
當然,他是覺得一旦讓刑部牽扯進來,免不了諸葛亮事后的一陣麻煩。
不用錢益說,北庭都護府刑部的分部郎中孫不棄也不是很愿意在這種事情上和諸葛亮鬧得不愉快。
他和諸葛亮雖然沒有私交,但是在公開場合的聚會上,他對諸葛亮的印象很好。
出于這種印象,以及諸葛亮背后的勢力,諸葛瑾,還有張昭,那于公于私,他也更加愿意和諸葛亮合作,而不是對抗。
他當然也是想要回到中央去做官的。
隨后,在商人聯合會議召開之前,諸葛亮召集都護府內主要官員和中央分部的官員們在一起開了個簡短的會議,會議上確認了不用暴力、堅持使用談判磋商的手段達成目標的方針。
諸葛亮要求全體官員都拿出十二萬分的精神,做好從今天開始直到危機結束都回不了家的準備。
錢益和孫不棄都表示支持諸葛亮。
有了中央重要部門官員的支持,諸葛亮的腰桿就更硬了。
于是官員們很快就這個問題達成了一致看法,決定按照諸葛亮的方案和需要溝通的商戶進行溝通,把他們全部召集到了都護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