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姐妹哭的凄凄慘慘,見者傷心,聞者流淚。
郭瑾十分為難,怎么勸說都止不住蔡婉的悲傷,對此無能為力。
蔡邕一脈并無男兒,蔡邕也不太想從族人里選一個繼承自己的一切。
為了防止無人繼承蔡邕的爵位和遺產,早年郭鵬與蔡邕有過約定。
若郭瑾和蔡婉有兩個兒子以上,包括兩個兒子,就把小兒子送給蔡邕做孫子,讓他姓蔡,繼承蔡邕的爵位和遺產。
郭瑾和蔡婉常年只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郭瑾納妾前后,蔡婉多加努力,終于又懷上一胎,是個兒子,今年不到六歲。
這孩子生下來就決定姓蔡了,之后還由蔡邕親自取名為詠,把他交給蔡邕做孫子。
將來會由這個孩子繼承蔡邕的爵位和遺產,得到了蔡邕的準許,并決定把這個孩子錄入族譜,接納為自家人。
如今,除了蔡琰和蔡婉兩姐妹之外,不到六歲的小蔡詠也在靈前為蔡邕守靈、盡孝。
因為事先有過安排和準備,所以這件事情并未引起任何波折,就這樣確定了。
蔡邕的身后事全部都安排妥當,很快,就進入了靈堂祭奠的環節,滿朝文武都來蔡邕的靈堂祭奠蔡邕。
哭得眼睛紅腫的蔡琰和蔡婉兩姐妹無法理事,蔡邕的后事就由剛回來還沒有正式任職的曹昂全面主持——曹昂是女婿,一個女婿半個兒,他來主持也說得過去。
總不能讓郭瑾這個皇帝親自主持吧?
蔡邕的葬禮還是相當有排場的,畢竟是滿朝堂地位最高的官員,唯一的在任三公級別官員,八十四歲,德高望重,桃李滿天下。
滿朝官員能來祭奠蔡邕的都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身份,身份足夠的才敢進入靈堂,身份不夠的只能站在門外面充當背景板。
在蔡邕靈前祭奠他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是高官顯貴。
大將軍曹仁。
內閣首輔曹操。
參謀臺尚書戲忠。
參謀臺左右侍郎荀攸、郭嘉。
尚書臺下轄各部尚書、侍郎等數十人。
衛軍大將軍趙云。
衛軍下轄四名將軍郭棟、夏侯淵、李典、曹純。
還有一系列與蔡邕有舊的中層官員,以及一系列蔡邕在太學之中比較賞識的學生,他們紛紛在蔡邕靈前哭祭,祭奠這位給了他們莫大關注和鼓勵的長者。
蔡邕入魏以后,逐漸不在政治上有什么成就和建樹,而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教育和學問上。
老一輩儒家學者鄭玄等人相繼去世之后,加之郭鵬打壓儒學、創建新學,老一輩儒家學究逐漸式微,漸漸沒有人專攻于儒家學問。
而蔡邕也能與時俱進,他自己年輕時學有余力,所以學了一些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屬于【旁門左道】的東西,音樂,天文地理等等。
而這些在魏帝國也屬于新學內容,很受追捧,在科舉考試之中占有不低的份量,于是蔡邕成為少數能在舊時代和新時代都站穩腳跟的學術大師當中的一員。
這也為他帶來了崇高的地位和名望。
他的去世對于這些與他相關的人們來說,不可謂不是一件沉痛的事情。
不過眼下天氣正在轉熱,雖然郭瑾特批了大量冰塊,但是考慮到蔡邕遺體的問題,靈堂只設三天,三天之后,靈堂撤除,蔡邕的遺體將運回陳留老家入土為安。
一應人等愿意送行的可以送行,也可以在此之后再前往蔡邕墳前進行祭奠,任由他們選擇。
為表孝心,皇后蔡婉將和自己的姐姐蔡琰一起,送蔡邕最后一程,從洛陽把蔡邕送到陳留老家,然后再返回洛陽。
這一點,郭瑾也同意了。
蔡邕出殯的那一天,天氣晴朗,陽光普照。
郭鵬站在洛陽城墻上,從高處凝望著蔡邕的出殯隊伍緩緩離開洛陽城,一路往東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