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里,農業稅收是絕對的老大,鹽鐵專賣是老二,兩條絲綢之路是老三,鹽鐵專賣作為魏帝國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都很受重視。
郭鵬在建國以前就決定進行鹽鐵專賣,并且設置了專門的鹽鐵司負責專賣事宜,負責開采、制作食鹽,并且管理食鹽的發賣。
建國以后,郭鵬細化職能部門,設置了專門的鐵務司和鹽務司,隸屬財政部,專門負責鹽鐵專賣事項。
為了進一步確保這一部分的收入,郭鵬下令鐵務司和鹽務司與皇家商隊協作,他們負責開采制作和收錢,皇家商隊下轄的商鋪負責深入地方發售,等于皇帝內庫和國庫分潤這筆收入。
內庫占小頭,國庫占大頭,左手換右手,反正錢總歸是朝廷的。
這一制度下不僅方便鹽鐵專賣的嚴格執行,也能在相當程度上確保皇帝對鹽鐵專賣的控制,不至于讓鹽鐵專賣失序。
郭鵬參考了歷朝歷代鹽鐵專賣制度下的弊病,尤其參考了北宋南宋的私鹽困境,定下了質量、數量和價格三手都要硬的標準。
不能一邊賺錢,還要一邊給平民百姓提供劣質食鹽。
本身已然是旱澇保收的暴利行業,還要在暴利上增加更多的利潤用以貪污**,這樣的情況將極大地影響國家稅收,也會讓民間私鹽販子集團極大的膨脹,極大的干擾國家稅收和行政。
南北兩宋鹽稅極高,鹽價本身就很高,到了地方,地方官員為了貪污**從中撈好處,又各種巧取豪奪,最后賣給百姓的往往是劣質且不足量的鹽。
百姓買到的官鹽往往是發黃發臭潮濕成塊,吃起來苦澀不已,價格還高,量還不夠,就這還經常缺貨。
人不能不吃鹽,官鹽不行,那就只能買私鹽,私鹽的質量好,價格比官鹽便宜一倍還要多,那么不買私鹽就是傻子了。
巨大的市場需求催生了極為龐大的私鹽販售集團,遍布各地,沿海內陸到處都是販賣私鹽的團伙,宋政府屢次重拳出擊,私鹽屢禁不絕。
而且從官方到地方,似乎都對私鹽的存在達成了奇怪的默契,大家一起從鹽身上撈好處,最后受苦的,就是國庫和百姓。
郭鵬嚴控質量、數量和價格,把鹽務控制的很好,所以延德年間,私鹽并沒有存在的市場。
根據臨淄營的匯報情況,大約在興元二年開始,河北鹽務部門就開始出現了官員偷取官鹽私自倒賣的事情。
他們利用職務之便,盜取官鹽,然后用低于官鹽的價格賣給商人,從中獲利。
而商人消息靈通,知道各地官鹽價格不同,根據各地與鹽產地的距離區別,越近價格越低,越遠價格越高。
拿到鹽之后,商人就會到官鹽價格較高的地方,用低于官鹽的價格兜售私鹽,雖然價格低,但是相比與成本,他們依然有得賺,賺的還很多,很厲害。
為了逃避官道上稅卒關卡的盤查,他們甚至選擇不走官道,而選擇走深山老林。
為了避免猛獸的襲擊,他們常常成群結隊抹黑前進,為了賺錢不惜一切,還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販賣私鹽的經驗,廣泛傳播。
販賣私鹽的團伙往往都是利欲熏心之輩,他們組織嚴密,成員間歃血為盟,嘴巴極嚴,互相之間還約定了一旦被抓,家人怎么處理后事怎么處理等等,約定極為詳細。
興元三年,這樣的情況開始進一步蔓延。
到興元四年,河北、遼東、中原、關中各地都被臨淄營刺探到了私鹽出現的訊息。
興元五年,中央局局長郭朝東把整頓好的情報全部提交給了郭瑾,郭瑾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看完,然后感覺自己的大刀有點饑渴難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