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的勤學好問加上愿意在武學上下苦功夫,一切可都落在曹家人眼里。
讀書讀得多,武術的聯系也絲毫不偷懶不怠惰,勤奮苦學的模樣比起曹氏夏侯氏那一群咸魚小子不知道強到了什么地方去。
那幫小咸魚就知道偷雞摸狗聚眾玩鬧,在學業上根本沒有進取的想法和意志,很讓曹家人頭疼。
但是該說不說,曹氏也根本請不到名師來教導家族子弟學習經文,盡管他們可以通過渠道從太學藏書之中抄錄經文帶回家,但是學不學的會又是另外一件事情。
名師都是士族人物,天下聞名,地位崇高,自己開辦私學,誰來給你做家教?
或者是掌握了經典解釋權的家族,家中人物親自開辦家學傳授家族子弟,誰管你曹氏?
尋常豪強人家求一本書尚且不可得,哪里能有名師教導呢?
以曹氏的身份地位,也只能請一些較為落魄的單家子弟,也就是俗稱的寒門子弟來家中傳授子弟學識,甚至一些自命清高的寒門子弟都不會瞧得上曹氏,根本不屑于傳授他們的子弟學識。
但是這樣一來,學得好與壞卻難以受到控制,單家寒門子弟所掌握的學識也根本無法和優秀的士族大家子弟相比。
這也是大多數豪強家族所面臨的困境,從豪強轉型為士族并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縱使你在朝中做高官,但是你學不到經典掌握不了學識無法轉型成士族,這份權勢就是過眼云煙。
曹氏卯足了勁兒要轉型成士族,但是這條道路的確非常難走,光是掌握一本家傳經文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不要說開宗立派了。
失敗者數不勝數,成功者寥寥無幾。
河內司馬氏是武將發家而后家族轉型的一個成功案例,但是這樣的案例實在是太少太少,這對天時地利人和都有極高的要求。
曹氏無法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和聰穎的族人以及足夠的時間完成這項自我革命,所以他們將希望放在了引進外來人才的選項上。
學問上,曹家人沒有資格評斷郭鵬的水準,但是武藝上,郭鵬比曹仁和夏侯淵都要強,所以同輩人是單純的佩服,而老一輩人就是有另外的打算。
這些關于郭鵬的所見所聞全都一點不差的落在了曹嵩的耳朵里,曹嵩想要和郭氏結親的想法就更加強烈了。
也就在去年,曹嵩回家省親,郭單來到曹家拜見上官曹嵩,隨后,曹嵩借著某個場合向郭單提起了兩家結親的建議。
照理來說,上官和下官提親,下官應該高興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時候就是不一樣。
上官出身卑微,下官卻出身百年士族,所以實際上主動權還掌握在郭單這邊,曹嵩為了不讓自己難堪,留點余地,其實也就在私下里單獨向郭單提起這個事情。
他把曹騰的處世哲學學了個十足十,讓郭單覺得很舒服,沒有覺得曹嵩咄咄逼人。
這個事情曹嵩提起來也有一段時間了,曹嵩自己省親一段時間就回去了,而郭單一直舉棋不定,直到郭鵬知道這件事情之后,就向郭單表示自己愿意。
郭單猶豫的原因當然是曹氏靠宦官發家,濁流中的濁流,身份地位什么的實在是太差,雖然兩代人的努力讓曹氏的社會地位有所上升,但是和郭氏比起來,還是差的太遠。
不過因為有著唐衡跟荀氏的案例在前,很多時候人們都會以這個案例為例子來給自己的行動背書。
郭鵬就鉆了這個空子,讓郭單下定了決心。
空有名,沒有實際,早晚要餓死,現在有人愿意拿實際換名,郭單為什么還要端著虛無飄渺的名不做呢?
郭家實在也沒有其他的東西可以拿上臺面了。
郭家要曹氏的權勢,曹氏需要郭家的身份,所以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兩家想到了一塊兒去,便湊了一對兒。
郭單派媒人上曹家約請婚姻,曹氏族人得知以后大喜過望,立刻派人去雒陽告知曹嵩,派去的人快馬加鞭,四天就趕到了雒陽。
曹嵩得知郭單派人約請婚姻以后,松了口氣,心中十分欣喜,立刻派人回信,請在老家養病的堂兄弟曹胤作為曹氏代表,和郭單談論訂婚之事。
兩家人以媒人作為互相的使者進行交流,談論問題談論的非常愉快,曹氏不僅許給了郭家數座莊園規模的極其豐厚的嫁妝,還表示愿意承擔未來婚禮所需要的絕大部分費用,保證讓郭家滿意。
郭單對此表示感謝,不過還是表示婚禮方面讓郭家自己負責,這關系到郭氏的門面。
曹胤表示理解,接受郭氏的要求,然后就和郭單商量著可以準備開始訂婚的儀式,盡快把流程走完,讓有情人可以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