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前秦計劃動員一百一十二萬軍隊,結果從開始動員到兵敗才一百一十天,四個月都不到,苻堅還留大軍于項城,前線根本沒有百萬軍隊,這一戰對東晉來說其實算不上是以少勝多的奇跡。
而且一百萬軍隊要是真的全部壓到江南,估計仗還沒打,前秦就舉國破產了。
很簡單,讓一百一十萬人不勞作只吃飯,那得是多大的糧食儲量和交通運輸能力才能保障啊。
秦始皇一統六國,漢武帝北伐匈奴,之所以可以組建強大的軍隊,是因為他們對基層百姓的掌控力很強。
編戶齊民,皇權下鄉。
一聲令下,全民動員,沒有阻礙。
因此秦始皇數次調動十萬以上規模軍隊作戰,沒有出現糧草上的問題。
漢武帝一口氣出動十萬鐵騎發動漠北決戰,也沒有耽擱糧秣。
能夠發動這樣規模的戰爭,對政府的動員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否掌握地方百姓和生產資料非常重要。
這就是大政府和小政府之間的區別。
秦政府和漢武帝時期的漢政府毫無疑問是極強的大政府。
而東漢打從建立開始就沒有大政府的氣象,劉秀一度發動度田,想要獲得更大的權力,但是在民心所向之下,一敗涂地。
從此東漢政府就不斷萎縮,皇權不斷衰弱,看起來很強大,實際上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十分虛弱,桓靈之際,已經是瀕臨崩潰的小政府了。
對于郭某人來說,要不是因為黃巾軍四處起義鬧事,打擊豪強大戶,破壞敵方秩序,讓他有了鉆空子的機會,想要重新建立一個秩序也是非常困難的,那就需要他從豪強地主手里搶奪民戶和生產資料。
那毫無疑問是在和民作對,討不到好。
多虧了黃巾軍,還有那些四處流竄的流寇土匪,更要感謝無所作為的名士們,給了郭鵬建立起一個強大有效的秩序的機會。
讓他得以將數百萬戶屯田民和自耕農掌握在手,直接控制,無需通過豪強和士族,用政治權利換取他們手上的民戶和生產資料。
不過也只是糧食和動員力而已,這些民戶不識字,沒有文化,不能掌握統治知識,無法做高官。
郭鵬能從他們之中選拔基層小吏,卻選拔不出可以制定戰略的大才,所以,依然要向豪門士族妥協,用政治權力換取他們的合作。
有些郡縣是郭鵬直接掌控的,有些郡縣下令歸下令,可實際上郭鵬也就是收取協定好的稅收,其他的事情也不好插手。
太守們縣令們有相當的自主權,奉命行事歸奉命行事,是否打折扣,郭鵬下達籌集糧秣資源的命令之后他們是否做到位,也不好管。
就和官渡之戰前夕曹操麾下諸多郡縣都搖擺不定一樣。
曹操下令籌集糧草資源用來對抗袁紹,可是實際掌握這些資源的士族豪強們都不看好曹操,不支持他,不給他糧草資源,他也不敢直接搶。
被卡脖子的滋味不好受,真的很不好受。
所以郭某人從一開始就很重視地方建設。
把被打爛的地方重新建設起來,重新編成新的鄉、村,直接納入管理,登記造冊,建立完善的民政和稅收制度,以此獲得屬于自己的動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