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把康居的三萬援軍打到全軍覆沒,還把康居主將的腦袋給砍了,連帶軍旗一起送了過來。
感情張飛過去花了幾天,派人送消息回來花了幾天,打仗就用了一天。
對此,魏軍諸將沒有什么太大的感覺,只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郭瑾于是也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大家都是這樣看待的,那么這件事情就這樣定了。
老實說,康居國的騎兵還是不錯的,裝備也好,防御也好,都挺不錯的,奈何遇到了全副武裝的魏軍騎兵。
在魏軍騎兵的沖鋒之下,康居騎兵被無情地撕裂,一次遭遇戰就被打懵了,主將都被殺了。
于是張飛覺得還沒打過癮,詢問郭瑾有沒有打到康居國本土上的想法,如果可以的話,他可以帶兵去打前鋒。
估計如果康居軍隊都是這副德行的話,他能狠狠的教訓一下康居國,讓康居國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順便還能讓康居國做個藩屬國什么的。
郭瑾高興之余趕快把張飛往回叫。
康居軍隊打不過魏軍,但是人家國土面積大,人口多,能動員的力量也多,真要打起來,不是十天半個月就能打慫他們的。
現在干掉他們兩萬人,算是狠狠的教訓和警告,讓他們不要參與到這件事情來。
真要打,也要到大宛國故地被魏帝國完全掌控恢復生產可以提供軍需為止。
那個時候才有向康居國討要說法的基礎。
現在能把大宛國打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康居國,以警告和索要賠償為主,暫且保持和平。
之后,郭瑾決定把康居主將的腦袋和康居軍隊的戰旗一起丟到貴山城里面,告訴城內軍民,康居援軍已經全軍覆沒,他們期待的援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如此,則促成了貴山城軍隊士氣的崩潰。
大宛王知道已經沒有人可以救他了,于是十分恐懼的請求投降,求魏軍饒他一命,他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結果消息剛傳出去,城內就發生了兵變。
一些貴族出身的將軍聯起手來發揮了傳統技能——殺國王,把大宛王給殺了。
這就和當年李廣利遇到的情況一樣,大宛貴族再次發動兵變,殺了國王,向魏軍請降,請求魏軍罷兵,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任何代價。
大宛國的政體是漢人難以想象的,王只是一個群體代表而已,在大宛貴族看來,換國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當年漢軍征討大宛,大宛貴族就聯合起來殺了國王,漢軍立了新的國王,等漢軍走后一年,大宛貴族覺得新國王過于諂媚漢國,又把這個新國王殺了,另立一個更新的國王。
有種貴族民主的感覺。
換國王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又有什么好說的呢?
殺了,請罪,再換。
反正應該也會和之前一樣,對吧?
不一樣。
魏帝國是非常標準的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最忌諱的就是以下犯上,還是連續多次。
大宛國這種存在對于魏帝國而言簡直是難以想象的。
郭瑾更加生氣,砸碎了手里的茶碗,怒吼著要魏軍發動總攻。
十二月三十,魏軍發動總攻。
猛火油罐、巨石塊和震天雷不要錢的往城里面扔,一口氣扔了兩個時辰,然后才是全軍總攻。
城中大宛守軍早已方寸大亂,面對魏軍不要命的終極總攻,終于敗下陣來。
城池被攻破,城門被打開,魏軍魚貫而入,和城內殘余的大宛軍隊進行巷戰,并且一舉推進到了大宛王宮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