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規定,內閣首輔為兩千石職位,內閣次輔和群輔為一千五百石,內閣閣員則為一千石。
內閣官員的品秩普遍不高,相比于他們的權力來說,甚至可以說很低。
連掌握重權的內閣首輔都還沒有九部尚書的兩千五百石的品秩高。
作為首腦的首輔掌握很重要的權力,但是級別也就是地方郡守的級別,這是典型的位卑權重,和司隸校尉是一個級別。
內閣成為正式部門的過程,也是尚書臺權力不斷衰減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之中,內閣成為了皇權的拱衛,很好的為郭鵬奪取尚書臺實權建立了渠道。
很多事情都是通過內閣對接尚書臺部門直接辦理,從而繞開尚書令和尚書仆射,間接的架空了尚書令和尚書仆射。
于是內閣群輔制度也漸漸成熟。
哪個輔臣對接哪個尚書臺辦事部門,專門負責協助皇帝辦理哪方面的事務并且跑腿,也都是在這一過程之中逐漸成為規定章程。
到尚書臺徹底名存實亡,內閣也發展成為了正常的權力機關。
首輔曹操縱覽全局,還掌握審計之權,次輔則主要負責內閣的日常運作。
群輔則有七人或者八人,亦或者六人,負責和各個辦事部門對接辦事,并且隨時接受皇帝的問詢,負責幫助皇帝處理特定的事務,減輕皇帝的負擔。
在這一過程之中,在皇權膨脹的過程之中,內閣的權勢也在不斷的擴張。
內閣首輔是皇帝的親信官職,隨時都能見到皇帝,隨時都要準備著被皇帝召見,平常皇帝出巡辦事,內閣首輔必然同行。
內閣次輔和群輔也漸漸有跟上的趨勢,分別掌握很重要的權力。
雖然這些并不是明文規定的,可是實實在在的權力卻掌握在手。
因此,在尚書臺徹底名存實亡的當下,內閣的權勢變得非常龐大。
中央的地方的奏本直接送給皇帝,但是會有專人為皇帝把奏本分類處理,由皇帝親自決定,某些事情皇帝親自處理,某些事情就交給內閣來處理。
和尚書臺存在的時候不一樣,尚書臺是在體制內,可以光明正大的順順當當的沒有阻礙的分走皇帝的權力。
很多事情就是尚書臺決定而不是皇帝決定,這是正式確定的規制。
除非皇帝和尚書臺意見相左。
但是,那也是需要皇帝能真正了解那些事情。
有不少事情從發生到結束,皇帝都不知道,都是尚書臺處理掉了,是否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郭某人也不清楚。
所以這讓郭某人感到不愉快。
輪到內閣,內閣本身不具備代替皇帝處理政務的資格,是皇帝有要求,內閣照做。
制度上來說,內閣的地位是遠遠不如尚書臺的,內閣首輔的身份地位也是遠遠不如尚書令的。
只要皇帝不高興,這個權力可以剝奪。
可是誰要真的因此看低內閣首輔和內閣純粹是腦子不好。
曹操本人不僅是內閣首輔,還是皇帝親屬,更掌握審計之權,可謂是權勢滔天。
別看他的品秩只有兩千石,但是兩千五百石的九部尚書在曹操面前都要小心的賠笑臉,不敢真的端著品秩很高的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