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據說此次考試,成績優秀者可被小夫子收為徒。我們這里的論道,占據了總成績的四成,所以說,還請諸位全力以赴,談一談不一樣的見解。”
老人說完,便揮了揮手中的戒尺說道“君子論道,開始”
下方的二十四人沒人作聲,過了會兒,終于有人站了起來,他穿著月牙白的袍子,戴著綸巾,朝五位教習一拱手道“學生來自袞州,姓汪名知禮。學生自知學識有限,先來拋磚引玉。”
看到五位教習點了點頭,他接著說道“學生此番要說的便是這禮一字。”
“何謂禮,先賢有曰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脫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此乃禮也。”
只見這位汪知禮以先賢開篇,接著便大談禮制,其實不乏出彩之處,引得五位教習不停的點頭。
最終談罷,五位教習說了一個“過”字,便知道他已經過了及格線,但是不知道具體打了何等的分數。
“可有人有不同見解的”五位教習問道。
徐長安撇了撇嘴,這人的見解他可不同意,其中還說道,肉應該怎么食,衣服應該怎么傳,才為禮。若真是那樣,人不得累死
人生在世,本就該逍遙自在,活成那樣,還有什么意思
他可是真希望有人能夠站出來,罵醒那塊榆木疙瘩。
柴新桐想了想,緩緩的站了起來。
“學生柴新桐,有三問想請教學兄。”
柴新桐先朝五位教習一拱手,隨即看向了汪知禮。
“請”汪知禮也拱手回道。
“此先賢也曾大談過尊重生命為禮,可他卻有這么一樁往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一問此為何故,馬與人皆為生命,為何只問人,不問馬”
汪知禮臉色微變。
“此先賢還曾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在學兄的論述之中,此也為禮,敢問賢兄,可曾經歷兵刀之禍,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別說有腐爛的肉,有時候連泥土都得吃,難道在學兄的眼里,他們便是不知禮的人么此乃二問。”
汪知禮恨恨的瞪了一樣柴新桐。
“第三問,源自學生自己,學生愚以為,禮之一字在于心,顯于行。心重于行,我輩中人,生于安樂,消灑自如。而學兄之認為,必須衣著整齊,肉食方正才為禮,可否流于表面。先賢之說,并不過錯,他乃是治亂國,規劃百姓,才有此言。如今圣朝,人人富足,百姓德行亦不差,又怎么需要怎么東西呢在下認為,學兄此言略微空曠,此乃三問。”
說罷,便微微一笑,拱手坐下。
五位教習臉皮微動,最終只能嘆了一口氣道“汪知禮,你可還有補充”
汪知禮臉皮通紅,只能咬著牙說道“學生沒了。”
教習點了點頭,他便坐了下來。
這時候,所有人都看了一眼柴新桐。
甚至名聲在外的姜敬言和孔德維都暗自把柴新桐列入了需要注意的對手名單之中。
注兩段引用,皆來自論語。